芝山岩隘門,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惠濟宮)的西側,約創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在傳統聚落中,為了防備民變或械鬥的侵擾,防禦土匪或盜賊的劫掠,常在村落或市街的險要處,設置如牆門或堡門的防禦設施,以控制出入,並執行對外封鎖、對內保全的任務,這種入夜閉關、防止侵襲及可供管制出入的門戶,稱為隘門。隘門是社會長久動蕩不安下的產物,不但可以界定內外,還可用於防禦外來侵犯。 芝山岩是臺北平原上一座孤立的圓形小丘,人們稱之為「圓山仔」。當漳州人來到八芝蘭,認為圓山仔很像老家的芝山,便命名為「芝山」,同時在山上建立供奉神開漳聖王的廟宇「惠濟宮」,乾隆十七年開工,南向二廟:一在東畔崇祀觀音佛祖,即以「芝山岩」為名。一為西畔崇祀開漳聖王以「惠濟宮」為名,興供奉觀音佛祖的「芝山岩」。由於經常發生分類械鬥,士林地區漳州人為對抗泉州人的侵擾,以芝山岩為避難所,在芝山岩可攀登的半山腰上,建造起足以防衛的隘門。芝山岩為士林平原上獨峙的一小丘,山形陡峭,易守難攻,居高臨下,極易掌握山下動靜。仗著地形優勢,漳州人便在芝山岩周邊的四個山凹處,分別設置東、南、西、北四個隘門,管制芝山岩的四個出入口。東隘門在芝山岩中央偏東;南隘門在正對雨農路的芝山公園階梯中段;北隘門在往石頭公祠的半路;西隘門在蛇蛙石下。前三者均已不存,僅有西隘門留下,這便是今日所稱的芝山岩隘門。芝山岩隘門位於今芝山公園側門入口拾級而上的小徑上,按門額上落款「乙酉」,因為於日治時期中改建,不敢再刻「道光乙酉」。小徑右側有塊碩大的岩石,上面刻著貢生潘母埒在同治年間所題的「洞天福地」,此處便是隘門所在。牆垣由砂岩砌造而成,垣頂有石塊壘砌成雉堞及銃眼,雉堞之後為平坦的馬道,專供丁勇行走、護身及守衛之用。芝山岩隘門現在僅存西隘門及北隘門,西隘門全寬約24公尺,位於至誠路上惠濟宮的步道中段,芝山岩西側蛇蛙石所在之山凹處。北隘門則於光復後以石塊堆疊砌成兩道獨立牆面之作法改建。現存西隘門即今所稱之芝山岩隘門,相傳於日據時期曾有修建。現況係以當地石材唭哩岸石及觀音山岩混合舖砌,除以石塊砌牆設隘口外,垣頂並有石塊疊砌成雉堞,雉堞之後為平坦的馬道,供丁勇行走、護身及守衛。整體形勢堅固壯麗,易守難攻。而另於山徑通道之間有一開口,寬約三米,高約三點五公尺,為其門之所在,牆頭有長條形的砂岩石楣,楣題:「芝山岩」三字,楣下尚有安門軸用的門臼。芝山岩的隘門堅實雄偉,宛若城池架構,有居高臨下的特色,也有易守難攻的優越,更勝一般街巷隘門難有的慨然壯麗盎然古意,堪稱臺灣罕見的民間防禦佳構。(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