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盧若騰故宅

跟盧若騰故宅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盧若騰故宅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盧若騰故宅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盧若騰故宅有關的相片,第3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盧若騰故宅位於金門縣金城鎮賢厝村,位在賢厝村北方,房屋為座北朝南,門埕前右側有殘存原為用於旗杆上的夾杆石座一對,宅前埕口於民國四十幾年為軍事需要闢建公路,為今日之金水公路。盧若騰故宅宅第為金門傳統民宅盧若騰之故宅及墓園,不論是形制格局、構造材料、規模大小,均無甚特別之處,甚至也經過多次修建,已非古貌,但被評定列為三級古蹟,主要在於宅主、墓主一生貞烈行誼。盧若騰,字閑之,一字海韻,號牧洲,又號留庵,別號四留居士,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翔風里19都顏厝人(今金門賢厝)。生於明神宗萬曆28年(1600),卒於永曆18年(康熙3年,1664),享壽六十有五。盧氏先祖名盧宗發,字希顏,人稱復齋公,於宋末元初避亂徙金門,傳至盧若騰已有11代。若騰之父名盧道炳,性情剛毅,善嫉惡,對若騰德行有深遠影響。若騰少時,屢試童子科皆不中,幸祖父盧一桂勸慰督勉有加,始於崇禎9年(1636)中舉,4年後為庚辰科進士,時年41歲,大器晚成。盧若騰為官,忠貞耿直,秉性豪邁,不懼權貴,曾糾舉楊嗣昌玩寇妄佛,輿論推許敢言。崇禎15年陞授兵部武庫司郎中,兼統宋衛武學。上疏彈劾定西侯蔣惟祿,致外遷浙江布政使司右參議,兼按察使司僉事,分司寧紹巡海兵備守道。期間剔奸抑豪,輕賦贖鍰,被譽為盧菩薩,浙人建祠奉祀。清兵入北京,思宗自縊,福王繼立,若騰被擢為鳳陽巡撫,以馬、阮當國而婉辭。唐王入閩,授浙東巡撫,駐節溫州,捐貲賑恤,獲唐王嘉許,加兵部尚書銜。後清軍來犯,溫州城破,身受箭傷,乃退居回閩,圖謀起兵。然屢戰不利,遂隱居金門家鄉。永曆18年,鄭軍失利,鄭經退守臺灣,於是盧若騰又隨寧靖王、王忠孝、沈佺期等人東渡臺灣。經過澎湖時,停留寓居,後病發而卒,葬澎湖太武山南麓。及康熙22年(1683)收復臺澎,結束海禁,其子盧饒研,夜夢其父告知「居外寒苦」,因而前往澎湖,負骨歸葬於今賢庵村北。遺囑於墓碑只書「自許先生」,可以想見一生傲骨孤忠。若騰故宅,又名留庵,在賢厝村北隅。盧若騰故宅宅第為金門傳統民居最基本的形式—一落四櫸頭加牆門的三合院形式建築,正身屋頂為馬背,大門入口為加兩斜坡屋瓦帶燕仔尾的牆街樓,門楣上有「留庵故居」,深井部份為進入大廳的過渡空間及與各房間的連絡空間,亦作為家庭成員最主要的生活及日常作息場所。厝身正堂為三開間並列的一廳兩房式,因屋架為小七架所以不做屏,將屏前空間壽堂直接往後移至後牆(后寮壁),壽堂前除為祭祀空間外也做生活起居之用,大廳之兩側大房不做隔間,大房上做透樓夾層設置,充分利用垂直空間,利用木製爬梯來垂直連絡,隔兩房於中牆前端開門與大廳連絡,大廳前檐廊稱寮口為進入大廳的中介空間,平常在此進行農作、魚獲加工及日常家事的工作。寮口橫向稱巷頭,巷頭兩端各置一門稱後尾門或巷頭內,可通向戶外,巷頭上作一夾層稱作半樓仔作貯藏室使用,上下以木製活動爬梯為連絡。近大厝身在左二櫸為灶腳,右二櫸為飯廳,靠外側的左右尾櫸均為臥室。室內正廳以尺二磚斜面做人字鋪,大房與櫸頭均用磨石磚十字鋪。盧宅鏡面牆轉角以燕子磚封砌成柱稱為燕子柱,面牆以燕子柱垂直分成三段,中央為廳,兩旁為房,廳門及房門置於各段的中央,廳門兩旁不置廳口窗,以燕子牽分隔成幾個堵面,上面書寫對聯,在窗頭堵,不做窗以磚牆為面,以磚組砌「卍」萬字圖形,兩旁剩餘寬度各做一對聯對,廳門上之牆以燕子牽隔開,其上繪以方塊黑白兩色的幾何圖形彩繪。盧宅為承重牆系統,牆體直接承樑檁。牆上桁檁稱為厝架,正身為七架做法,牆上置桷筒,檐廊寮口處以屣承錢口楹。(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古蹟資訊網)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嘉慶年間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金門縣金沙鎮
地點名稱
顏厝/顏厝/三合/大觀/大觀/太武/同安
緯度
24.0714/24.4067/23.698/23.9826/23.8525/24.9024/23.9231
經度
120.44/120.68/120.41/120.685/120.865/121.284/120.534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