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霧峰林宅

『霧峰林家宅第』,乃指林定邦、林奠國兩族支下的『下厝』與『頂厝』二部份。下厝、頂厝宅第有巷子相隔,不僅界線清楚,且顯示出宅第新古之分,並代表文人、武人風格不同。不論就官位、宅第之規模或建築之特殊性而言.林家之特色在台灣可說均屬無雙。林家宅園可分為下厝、頂厝及萊園三部份。<下厝>●草厝:林黃端娘初到阿罩霧時,住於今之甲寅村,至林甲寅於諸子分產時,部份子孫遷目前宮保第北邊一座三合草屋居住,即為目前所謂之草厝。現今大部份已改建。●宮保第:林文察於清朝咸豐八年擴建宅邸時所建中落,即目前之第三進正身與左右、內外護龍。文察戰死漳州後,清廷下詔加贈『太子少保』殊榮,其子林朝棟於同治九年至光緒九年間大興土木,完成宮保第第二進與第一進門廳。●大花廳:為下厝供公共宴席使用的大宴會廳(俗稱大花廳),建於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完成於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前後,精緻的戲台及露天的觀眾席,因久失修,現一、二落已毀,而第三落也已岌岌不保。●二房厝:乃下厝二房之宅第,由林文明在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至九年(西元1870年)所建,與宮保第同為五落大厝,目前前落已毀,中落改建,後落尚稱完整。<頂厝>林甲寅次子林奠國族支於下厝之北邊興築居住的複合住宅由蓉鏡齋原址(原為草屋形容)開始,逐漸擴充至景薰樓組群,先建前落、中落、再次建後樓,最後再添第四進,新厝及頤圃則建於日據時代以後。●蓉鏡齋:為林奠國時代所建之紅窯土磚造三合院,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於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前後改築成蓉鏡齋,作為私塾之用,俗稱新學堂,靠前庭圍牆處有一仿孔廟之制所掘之泮池,俗稱百龜池。●景薰樓組群:乃林奠國於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之前開始與築,接著由林文鳳於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興築完成第一落之內外護龍、正身與景薰樓門樓(於1990年間維修過)。而第二落則是完成於光緒就年(西元1883年)前後。後樓則是林文鳳過世後,續由林文欽於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完成。●新厝:為林文鳳族支分家以後,次子林澄堂在大正五年(西元1916年)於花落(景薰樓組群第三落)南面所添建,含孔雀寮、尋芳園(充客房)、花園、水池等休憩空間。●頤圃:原為土造,充當客房及穀倉,於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906年)林紀堂將宅整理作為嬉遊偃息之地,並遍植菊花。後來在東面起蓋二層洋樓,前台中縣長林鶴年且於光復後將部份改築,闢地下室作為舞池。<萊園>萊園之興築分清末光緒十九年到二十一年間,林文察所築的草創時期及林獻堂於日據時代後擴建兩時期;五桂樓、小習池、荔枝島(目前樹木已被砍除)、歌台、望月峰等於光緒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間所築,於民國九年與築林氏祖墳(含石頭公)後夏壞朋萬梅崦原有的形制。民國九年與築木棉橋改築成水泥橋。民國十一年樹立櫟社紀念碑,十九年妁柳橋改築成水泥橋,二十年築設夕佳亭下緣之三十六級高階。民國五十三年後,萊園中學(現已改名為明台中學)遷入,破壞了考槃軒、旗杆台、社公祠一帶及塌窪花園附近。(資料來源:台中縣政府網站)

基本資訊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擴建宮保第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中縣霧峰鄉
  • 地點名稱
    台中縣霧峰鄉/柳橋/草厝/霧峰/三合/大觀/大觀/甲寅村/石頭公/霧峰林宅
  • 緯度
    24.0666667/23.9524/25.0234/24.0637/23.698/23.9826/23.8525/24.0698/23.9136/24.0612396
  • 經度
    120.7/120.55/121.194/120.699/120.41/120.685/120.865/120.699/120.608/120.703913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