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蔡廷蘭進士第

澎湖興仁蔡進士第位於今馬公市東南方興仁里上村,為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澎湖興仁舊名雙頭掛,位於澎湖拱北山與獅山中間地帶,因村落居兩山頭中而得名。開拓之初,大抵為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其後墾地日漸向內地擴張,離海港漸遠,而耕地日增,農業逐漸取代漁業。聚落分上村、東村;上村,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式,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六年(1801年),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後入學府,屢試屢中,補澎湖廳稟生。為人廉靜,好讀書,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試中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晉京會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任官累遷至同知,咸豐九年(1859年)以病歿於任所。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回鄉祭祖,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進士第的興築,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蔡廷蘭進士第為一顆印的四合院型之建築物,佔地約168平方公尺(51坪),面寬約11米,進深約15.3米,是一座接近方形的建築物。進士第右側不遠處為蔡氏「濟陽堂」。祠堂前為七十三年落成的蔡進士紀念公園。進士第右側後方為懋靈殿,其廟前廣場為唯一比較開闊的空間。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三點三公尺,正立面為退凹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但因日久失修,故現況保存不佳。首進進士第,先為門廊,面寬約4.5米,進深約3.3米的單開間建築,正立面採退凹式,為澎湖民宅中較講究的做法(當地人稱為倒吞砱)。其後為天井、抱廈,天井寬4.5米,進身3.7米。而抱廈進深為1.2米,屋架為二檁捲棚式。天井二側為兩廂,寬度約3.2米,長約7.25米,為馬背硬山式,其側立面夾住門廊之正立面成為進士第的主要立面。最後為正身,其面寬為11米,深約7米,其正廳門扇及燕尾屋脊的作法是澎湖民居中僅見的。進士第的建築在形式上反應了澎湖當地之特色,在一些細部上,其精緻的作法卻是澎湖民宅中所少見的,適當的表達出其特殊建築的特性。(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基本資訊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澎湖縣馬公市
  • 地點名稱
    澎湖縣馬公市/進士第/蔡廷蘭進士第/獅山/興仁里/大觀/大觀/獅山
  • 緯度
    23.5666667/24.8095311/23.550488/24.656/24.9267/23.9826/23.8525/25.026745
  • 經度
    119.5833333/120.965172/119.611119/121.023/121.285/120.685/120.865/121.5805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