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李騰芳古宅

李騰芳古宅,又稱為李舉人古厝,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完成於同治元年(1862年),地址在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月眉路十五號,臺三線公路之旁。本宅於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由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李家原居於福建省詔安縣,來臺一世善明,字德耀,又稱李九公。他先由臺南登陸,初居楊梅,以販肉為業,輾轉來到桃園縣大溪鎮美華里的小角仔定居,稍有積蓄後則買土地,因而致富。善明公之第五子先抓遷至月眉開墾,先抓之子炳生以屠宰業起家,後利用大嵙崁溪(今大漢溪)航運之便,經營米穀運輸,獲利不少,使家業蒸蒸日上,家號名為李金興。李騰芳是炳生的第三子,本名有慶,字香閣,號蘭亭,官名騰芳,生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咸豐六年(1856年)四十三歲時中秀才,同治四年(1865)五十二歲時中舉人,於是李家科名遠播,大溪之舊名大姑陷也因此改為大姑崁,直到劉銘傳時才改為大嵙崁。目前李宅外埕的兩對旗杆座,就是李騰芳中舉後所立,而李騰芳古宅則是清代中葉以後,臺灣一般在家族地位上昇後,為了光耀門楣而擴建家宅的實質典範。李騰芳古宅所在地位於大漢溪東側的河階臺地上,因為此臺地形如新月,所以稱為月眉。宅坐西朝東略偏南,面積約一公頃,從營造方式和材料來看,本宅的規模並非完成於同一時期,應是後來逐漸添建的。李騰芳宅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包圍外庭的三合院,而兩側有更長的外護龍延伸出去,在中央的建築群以前、後過水和外護龍相連接,分別圍出六個天井,以廳堂和門廳為主要的軸心,在材料及空間配置位階的尊卑上遵守閩南建築的形制。門廳部份為十一架桁屋,前後各一挑檐桁,明間採三通五瓜,廳堂部份採用了抬樑式與承重牆式構架,就清代中期的民宅而言規模極大,在屋頂部份在廳堂、門廳及兩翼廂房構成了四向燕尾翹起,極為罕見。古宅前有一半月形水池,水池和主建築之間被兩道院牆劃分為外埕與內埕兩部份。宅院本身是一個以四合院為基本格局的兩進多護龍建築群,本古宅具有強烈的防衛性格,不僅護龍形成層層外包的形式,基地四週亦有莿竹環繞,四個角落還建有銃櫃,現在還遺留西北角一座。李騰芳古宅的建材以紅磚、砂岩、土墼磚牆為主。第一、二進的屋頂是硬山帶翹脊的形式,但其一大特色則是第一進屋脊曲線緩和,第二進卻較為彎翹。屋脊的剪黏十分華麗,並且作成避邪祈福的圖象。門廳與正廳的大木結構是全宅木作最精細的部份,除了左右廂房檐柱之外,第一、二進中央三開間的柱子都用梭形的木柱。門廳與正廳都用抬樑式結構,雕飾華麗,突顯出李家崇高的地位。而正廳兩側牆面素白,只有墨線勾勒的畫幅,看來格外淡雅高貴。李騰芳古宅位於今桃園縣大溪鎮月眉,建築本體座落在一片稻田阡陌之中,為一座以竹林圍繞形成的建築群。因李騰芳宅四周擁有大量土地,本質上具有「家族村落」的形態,最興盛時有多達三百餘人宅第為中心,並向四周活動。主體建築位在基地中央偏西側,中軸分金線東偏南約12度,東端有半圓形水池,從水池至主體建築間被兩道院牆及一處高低差界定出外埕、內埕及外庭。外埕中央有兩對夾杆石,左側為書房,銃櫃和竹林為主要的防禦措施,可防盜又可擋風。李騰芳宅又名李舉人宅,反映出清代中葉臺灣鄉村富裕狀況下,富裕家族轉向仕途,透過科舉求取功名後,藉建築物光耀門楣的範例。 (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李舉人古厝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興建、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完成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桃園縣大溪鎮
  • 地點名稱
    李騰芳古宅/金興/半月/小角仔/大觀/大觀/三合/銃櫃/楊梅/桃園縣大溪鎮
  • 緯度
    25.172228/24.8599/23.4487/24.8718/23.8525/23.9826/23.698/23.8172/24.9069/24.8806111
  • 經度
    121.678002/120.976/120.202/121.301/120.865/120.685/120.41/120.884/121.145/121.287083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