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共36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2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3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4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5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6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7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8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29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30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31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32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33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34張
跟艋舺龍山寺有關的相片,第35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艋舺龍山寺,位置座落於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創建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艋舺龍山寺為通俗佛教寺廟之一,主祀觀世音菩薩,附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八羅漢、韋馱天、伽藍神、文昌帝君、紫陽夫子、水仙尊王、城隍爺、福德正神、媽祖、註生娘娘、池頭夫人、關聖帝君、地藏王菩薩等諸多神像。清代漢人來臺,落足於艋舺者以來自福建泉州晉江、南安、惠安等三邑轄下的「三邑人」為多。乾隆三年,「三邑人」推舉紳商黃典謨為董事,募得捐款二萬餘元,於同年五月十八日開始興工,至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八日竣工。本寺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奉請觀世音菩薩來臺奉祀,因之取名為「龍山寺」。嘉慶十九年(1814年),臺灣北部發生大地震,龍山寺建築大半受到損毀。董事黃朝陽、楊士朝等發起募捐重建,於次年(1815年)完工。同治六年(1867年),受颱風侵襲,寺廟建築遭到破壞,由董事林春峰、黃進清等募款得一萬五千餘元,於同年十月八日再行修築。大正八年(1919年),由於龍山寺建築年久失修,重建之議再起。住持福智禪師首先捐出全部積蓄,眾人深受感動,遂於短期間內募得鉅款。同時聘請福建泉州惠安溪底師傅「益順師」的王益順為首席匠師。大正九年(1920年)一月十八日,龍山寺開始重建,至大正十三年(1924年)三月二十三日完工。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龍山寺正殿及右廂遭美機炸毀,但觀世音菩薩神像安然無恙。於是眾人集資重建臨時大殿,工事於同年七月十日開始,同年十二月三十日完成。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龍山寺大殿正式重建,由王益順義子王世南主持,至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完工。但是其他如迴廊、石欄等工程則遲至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時方始全部完成。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左右兩護室的彩繪重新畫過,由陳壽彝負責;前殿的油漆及彩繪工程則由郭佛賜主持。民國六十年(1971年),加建圍牆,牆內另闢水池。寺前臨街處,造起一座四柱三間的水泥大牌樓,由廖石成設計。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龍山寺後殿左畔的文昌殿遭火焚毀,乃聘陳次武匠師重修,並於年底動工。次年(1983年)四月五日完成上樑禮,至秋天始全部完工。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後殿媽祖殿屋頂漏水,故招匠小修,舖上新瓦。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建造地下室廁所。艋舺龍山寺主體建築的座向為座北朝南。經多次的修建,最著名的一次是著名匠師王益順參與大正九年﹙1920年﹚至大正十三年﹙1924年﹚的整修工程,主要將中殿改成重檐歇山,前殿改成三段式單檐歇山,在前殿兩側過水廊及護龍山牆改成獨立的三開間入口,中庭兩旁護龍改建成攢尖盔頂鐘鼓樓,在石欄杆及線腳的細部裝飾部份有日本及西方的裝飾。現今艋舺龍山寺平面由前殿、後殿及左、右護龍圍繞中殿,配置呈日字形,前殿共五開間,採斷檐升箭口的歇山式屋頂,左右翼殿緊臨,但屋頂獨立,中門前置青斗抱鼓石,雕飾精美,雲龍、夔龍造型各異,抱鼓石前有人物浮雕,左持旗球,右持戢磬,左右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柱身除蟠龍盤附,並以人物圖像外檐裝修用花崗石與青斗石雕刻,刻工精細。正殿則採歇山重檐屋頂,四周為廊柱,正面檐柱六根雕成蟠龍柱,殿前月臺伸出,殿內為圓形藻井。後殿為三殿併立,中間主祀媽祖,左為文昌祠,右為武聖廟,後殿的山花極為有特色。左右兩邊廂房為攢尖盔頂鐘鼓樓,造型高聳突出,後段有交趾陶塑龍虎壁飾各一。艋舺龍山寺的特色是其在艋舺地域空間表徵出的信仰意義,同時有當時著名匠師王益順參與整修是極大的特色。 (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龍山寺初創於清乾隆3年(1738),後經多次重修,現殿宇為1919年由泉州惠名匠王益順所修,規模宏大,彫琢精細,藝術價值頗高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多種屋頂,前殿兩翼的屋頂帶軒,並出假山牆。鐘鼓樓採用喇嘛式的反曲屋,造型玲瓏華麗,都是台灣廟宇發展史所未見的。在構造上亦有創意,天花板下裝置「計心斗拱」。尤其是正殿內的螺旋式圓藻,亦屬全台首見,成為後來其他廟宇模仿的對象。石彫水準甚高,皆來自惠安峰石匠所彫,構圖嚴密,彫紋犀利,泉州白石及青斗石交相出現,牆面各石堵界線明,突出了主題。大殿在二次大戰後期遭炸毀,戰後於1955年重建。形制仍沿用藍圖,但斗拱的細部略有不同,使用陳應彬匠派擅長的「雌虎拱」。龍山寺是台廟宇建築後期的高峰,被認為是台灣最精緻的傳統式建築。(資料來源:臺北建築)   龍山寺位於萬華區廣州街二一一號,為第二級古蹟,始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供奉觀世音菩薩,是屬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籍居民,從晉江安海鄉龍山寺分靈來臺者,此寺為艋舺地區之信仰、自治與自衛中心,舉凡議事、訴訟、調解等均假神靈公斷。昔日三邑商人之公會「泉郊」,即以此為會所。龍山寺歷經嘉慶與同治年間幾次大修,今寺係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改建,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前殿八角藻井,鐘鼓樓轎式屋頂及正殿圓形藻井皆精美絕倫。改築時由地方賢達倡捐,住持福智和尚率先捐銀,他將畢生積蓄捐出,令人為之感動。今寺內尚可見其塑像。再如艋舺雕刻家黃土水亦有一尊釋迦立像保存在大殿之中,皆為龍山寺富有歷史價值之文物。二次大戰時正殿遭毀,光復後重建正殿,現石柱仍可見一九五五年之落款。綜觀此寺建築施工嚴謹,雕刻精密而考究,石材多用泉州百石與青石,其豪華壯麗,為全市各寺廟之冠。(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創建、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完成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市萬華區 艋舺龍山寺
地點名稱
艋舺/龍山寺/板下/中門/大觀/大觀/溪底/溪底/溪底/朝陽/高峰/艋舺龍山寺/台北市萬華區
緯度
25.069147/25.0367944/24.0167/22.5065/23.8525/23.9826/25.0356/23.7392/23.6549/25.0902/24.62/25.0368031/25.0262857
經度
121.169243/121.4999653/121.125/120.37/120.865/120.685/121.111/120.493/120.271/121.276/121.102/121.4999282/121.497029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