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獅

石獅作為寺廟重要的文物之一,主要功能在於其守護鎮煞、避邪厭勝的威力,因此亦可被視為廟宇厭勝物的一種。「辟邪」即辟除邪惡之意,「厭勝」原意為「以咒詛厭伏其人」,原為一種巫術行為,後來被民間轉化為對禁忌事務的剋制,亦即習俗中的「驅邪制煞」,厭勝物即是具有辟邪、制煞功能的物件。厭勝物可依其行事需要區分為人身厭勝物、儀式厭勝物、時間厭勝物、空間厭勝物等:人身厭勝物如神明符令香火袋、絭錢、香包等,儀式厭勝物如鹽米、符水以及七星劍、法索等法器,時間厭勝物如春聯、血液、榕艾苦草等,空間厭勝物如廟宇五營、石敢當、八卦牌、山海鎮、劍獅牌等。其中以空間厭勝物最為常見,亦為一般人所習知的厭勝物;空間厭勝物又可因其設置而區分為聚落厭勝物、廟宇厭勝物、民宅厭勝物等三類。厭勝物需經一定的厭勝儀式方能發揮其厭勝功能,而厭勝物的廣泛使用也反映出傳統民間信仰,以陰陽、五行方位、刑剋關係等之通俗宇宙觀。獅子約早在東漢傳入中國,民間相信其威猛而有制伏虎豹的威力,故被轉化為具有強大驅邪制煞的靈力,視為祥瑞辟邪之獸。後世即將獅子的形象置於宮殿、衙門或廟埕大門之外,藉以發揮守護、辟邪等功能。明代楊慎《升庵外集》記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於香爐。」其中狴犴與金猊即現今在廟中常見的獅獸。此件石獅以圓雕手法雕成,造型樸素有力。

基本資訊

  • 全集/系列名
    臺灣民間信仰資料庫
  • 相關地點
    台灣
  • 地點名稱
    世界宗教博物館
  • 緯度
    25.0080453
  • 經度
    121.507925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