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鸞筆

在漢民族傳統信仰中,為了達到人神溝通的目的,發展出諸多繁複的宗教儀式與祭禮,這些祭儀在舉行時,經由動作、語言、歌聲等形成主要的儀節,又配合有各種法器、祭物、供品之運用,共同組成祭典的儀軌,此即為宗教信仰之物質文化,因而發展出豐富的宗教藝術,且能與地方性文化特色結合,深深影響了各種地方藝術的發展。在宗教儀式進行時用來配合儀式動作的諸般器物,主要是前場的神職人員如道士、法師等所使用,通常用來召喚官將護法,如五雷令、七星劍、奉旨等,或是以之潔淨、辟邪,如水盂、法器、法索、龍角等,還有就是以之節制儀式之進行或誦唸經咒者,如帝鐘、銅鈸、木魚等,民間通常相信這些法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法力,故常被單獨作為辟邪厭勝物使用。鸞筆為鸞堂行扶鸞儀式時之重要法器,通常以桃木製成,故又稱為「桃筆」,筆身成V字型分叉,筆頭之下置有短木,使用時由兩名孿生各執V字型兩邊,藉由神靈之降臨筆身,而以筆頭下之短木在沙盤上書寫,以獲得神意的指示。扶鸞儀式為人神溝通的方式之一,有其特有的宗教儀式與運作方式,作為儀式法器的鸞筆,除了製作與質地上的講究外,因取自吉祥鸞鳥之名,其雕刻裝飾亦以鳥形為主。

基本資訊

  • 全集/系列名
    臺灣民間信仰資料庫
  • 相關地點
    台灣
  • 地點名稱
    世界宗教博物館
  • 緯度
    25.0080453
  • 經度
    121.507925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