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觀音像

台灣民間重視神靈崇拜,對於神像形象的繪製與雕造特別重視,形成獨特的神像藝術。又,因行事的需要或供奉場所的不同,平面形式的神像掛軸在台灣亦廣為流行,通常採取繪畫或印版的製作方式,由民間藝師依照傳承圖稿繪畫,供信眾奉祀,或因壇場儀式的需要,由道士,法師自行繪製。佛教自東漢時入中國之後,奉釋迦牟尼佛為教主,有三世佛、三聖為佛部;佛之下又有菩薩部、明王部、聲聞部、護法部及天龍八部的區分,一般以菩薩信仰為大宗,尤其觀世音菩薩廣為民間所崇奉,此外就是羅漢亦極普遍。佛教在地方發展也呈現出地方化的現象,如在福建、廣東就產生許多鄉土性佛教神,如:普庵祖師、清水祖師、定光古佛、慚愧祖師等,也為當地人所崇奉。然而佛教如在正統佛寺內,會根據教義、信仰系統,有其獨立的信仰體系,不同於通俗性的民間寺廟的崇奉方式。觀世音略稱「觀音」,俗稱觀音佛祖、觀世音菩薩,即聞觀世人稱此菩薩名之音聲而垂救。與大勢至菩薩常為阿彌陀佛的左右協侍,一同教化眾生。宋代以降,融合古典仕女形象,畫風更趨纖細溫和。民間傳說的觀音菩薩化身無數,主要有三十三種法相,因其功能與造型特色,民間又有千手千眼觀音、淨瓶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等之別。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臺灣民間信仰資料庫
  • 相關地點
    台灣
  • 地點名稱
    清水/彌陀/天龍/世界宗教博物館
  • 緯度
    24.862/22.7806/23.8644/25.0080453
  • 經度
    121.13/120.249/120.869/121.507925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