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米穀政策之檢討

本物件是劉明電著、岩波書店於昭和15年(1940)發賣的《臺灣米穀政策の檢討》專書。封面中央直寫書名,書名右上印有作者姓名。內文之前,依序有貴族院議員丸山鶴吉、眾議院議員高田耘平、眾議院議員杉山元治郎撰寫的3篇序文,次為目次。本書主要是針對臺灣米穀移出管理制度實施前後的糧食政策進行論述及討論。內容除緒言外,分為臺灣米穀移出管理施行前後之一般狀況、臺灣島民顯著減收與今後之經濟、臺灣島內米之輸出極不順、臺灣總督府對戰時食糧盡力了嗎、無解地臺中州輸作問題、米糖相剋未解決、臺灣移出米管理再檢討之必要、結論等,共8章。最末是版權頁,上載著作、印刷、發行及定價資訊。 日本在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時,主要仰賴進口外國米來解決,進口殖民地米則是處於輔助地位。臺灣總督府為解決日本母國糧食不足的問題,自明治36年(1903)開始增加臺灣米移入到日本的數量。1920年代前期,臺灣開發出蓬萊米,總督府在日本政府要求下,從1920年後期開始擬定蓬萊米增產計畫,並在1930年代輸日量不斷提升。不料同一時期日本本國卻因經濟大恐慌後米穀生產過剩,開始管制殖民地米輸日的數量,先後公布「米穀統制法」、「米穀自治管理法」,加強管控殖民地米輸日數量,並要求臺灣總督府實行「臺灣米穀移出管理令」,而總督府在聽命母國政府同時,卻也提出漸進式的米穀增產計畫,以確保臺灣在日本帝國的地位。 本物件作者劉明電(1901-1978)是站在臺灣的立場,討論臺灣米穀移出管理對臺灣產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希望政策再檢討。劉明電是臺南柳營人,大正9年(1920)赴德國留學,專攻馬克思主義思想,昭和2年(1927)取得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劉家在柳營地區是地方望族,劉明電亦擁有大筆土地,但因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往往站在農民立場與資本家對抗,曾遭總督府當局逮捕羈押。昭和15年(1940)撰寫本物件,明確表達對臺灣米穀移出管理令反對的立場。戰後劉明電長期旅居日本,因與中國經常往來,被國民黨政府視為附匪人士,在臺灣的資產全遭沒收充公。民國67年(1978)劉明電病逝於日本。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