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帝國主義下の臺灣

《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意即《帝國主義下之臺灣》,作者:矢內原忠雄,發行者:岩波茂雄,印刷者:守岡功,發行所:岩波書店,除作者未註明外,地址均為東京。昭和4年(1929)10月5日第一刷發行。本書於國立臺灣圖書館的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提供全文線上查閱。此外,因本書為日治時期的重要經濟研究論述,戰後已有多次的重刊或翻譯,書名調整為《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本書分為兩篇,第一篇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主要討論臺灣的整體經濟,兼及教育、政治、民族運動等問題。各章(節)如下:第一章:臺灣的領有、第二章:臺灣的資本主義化(土地問題、權度及貨幣制度、資本家的企業、財政與資本主義化、階級的關係、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之地位)第三章:敎育問題、第四章:政治問題、第五章:民族運動。第二篇臺灣糖業帝國主義,糖業為當時臺灣最大規模的企業,亦最具殖民地資本特色,因此整篇專論糖業。各章(節)如下:第一章:糖業與植民地、第二章:臺灣糖業的獎勵、第三章:臺灣糖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新式工廠的勝利、混合企業形態、地域的發展、糖業聯合會、販賣及金融、卡特爾內部的爭霸、糖業帝國主義、利潤的源泉地、蔗農、農民組合)、第四節:臺灣糖業的將來。 日治時期經濟類的書籍,諸多為介紹性的宣揚經濟成果,或名錄式的資料收錄,《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則有所不同,具有研究深度,由殖民地的經濟結構,直探日本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矢內原忠雄點出日本帝國主義與西方不同之處,西方帝國主義乃資本主義發展之後,為爭取生產原料與市場,故驅動政府對外侵略。日本帝國主義則是先有帝國主義的發展,再由政府扶植會社在臺灣拓展事業,如臺灣的糖業資本正是如此。矢內原忠雄指出日本資本主義具有的後進早熟的性格,顯露出殖民經濟背後的結構,導致本書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成為禁書。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