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預防注射

本物件是昭和18年(1943)臺北市役所衛生課向貯蓄銀行大稻埕支店員工宣導傷寒預防注射說明的空白統計表格。內容是以內地、本島及男女為別,統計第一、二戶回及總計注射傷寒疫苗人數。 臺灣以官方力量全面推行防疫工作始於日治時期。明治39(1906)年,總督府公布「臺灣種痘規則」及其施行細則,規定所有在臺灣出生的新生兒都必須接受種痘,違反規定者處罰。不過,傳統漢人社會原本就有種痘觀念,推動難度不高。難度較高的,還是要臺灣人接受全然陌生的「注射疫苗」觀念。明治42年(1909),總督府研究所成立,研製狂犬病和豬疫血清疫苗是初期主要工作之一。其後陸續研製出傷寒疫苗、赤痢疫苗、霍亂疫苗、鼠疫疫苗、感作傷寒疫苗、感作赤痢疫苗、感作霍亂疫苗等8種疫苗。為使注射疫苗觀念普及,政府早期特別把疫苗接種地點設在寺廟或保正家中,希望藉由民間信仰和地方領導階層力量來提高疫苗施打率。此舉確實收到效果,1920年代以後,臺灣接種疫苗的觀念與應用已頗為發達。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昭和18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