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電報紙

電報紙,內容為片假名與數字,字型為機器打字,並非手寫填單。部分內容似仍未編譯之電碼,收件人似為杜姓(とこうこく)。右下有收信局之戳記,單位為臺北電信局,時間為昭和12年(1937)6月19日。 電報是以電的訊號來傳送訊息,將要傳送的文字轉成電碼,透過長音、短音組合成的信號傳送出去,接收端經解碼後再譯成文字,通常字數不多、內容簡潔。臺灣的電報發展於清末,光緒3年(1877)完成臺南到高雄,光緒13年(1887)完成淡水至福州間的海底電纜,至光緒14年(1888)已從臺北連接到高雄。日治初期,通訊的主要考量在於治安與行政,在速成的要求下,線路的架設採取電報與電話線共用的方式,以提供公部門的需求,民間商業的使用量不大。大正元年(1912)以後,因產業發展,電話與電報需求增加,逐步將兩者的線路獨立。臺灣與日本的電報線,明治30年(1897)完成基隆至鹿兒島,明治43年(1910)與大正6年(1917),分別完成淡水至長崎的一號與二號線。因海底電纜的故障時,緊急電報僅能轉由軍方與船舶局的無線電報,因此於昭和3年(1928)設立臺北無線局,專責無線電報業務。中日戰爭爆發後,反而開啟與中國間的無線電業務,臺北與廈門(1938)、廣東(1938)、海口(1939)、汕頭(1939)、上海(1941)。至日本統治結束,電話普及率有限,平均千戶僅約24臺,因此電報在通訊上仍相當重要,尤其是具有時效性的訊息。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臺北電信局
  • 日期
    年代: 昭和時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