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杜聰明個人收據與繳款通知書

杜聰明個人收據與繳款通知書-捐款收據,捐款人為杜聰明,捐款金額2百元整,收據開立者為財團法人私立臺灣樂山園,收據第33號,註明「戴仁壽博士紀念堂基金捐款」。收據開立時間為民國43年7月5日,加蓋「財團法人私立臺灣樂山園印」及經手人私章。本收據右側為中文、左側為英文,僅填寫中文部分。收據下方寫有「目的:使癩病清潔撲滅全世界之癩病」,癩病即俗稱的痲瘋病。 戴仁壽(George Gushue-Taylor 1883-1954)為樂山園的創立者,加拿大人,醫生兼傳教士,於明治44年(1911)抵臺,於臺南新樓醫院服務。戴仁壽撰寫臺灣第一本臺語醫學教科書《內外科看護學》,以臺語發音、羅馬音標、英文註解。大正13年(1924)擔任馬偕醫院院長,開設癩病門診。戴仁壽有感於門診的不足,昭和3年(1928)於長老教會推動成立「臺灣癩病救助會」,對外募款,尋覓設院地點於八里。昭和9年(1934)3月28日,癩園落成,戴醫師將此命名為「樂山園」,以園為名,有避免與官方「樂生院」混淆的用意。二戰期間,戴仁壽被迫離開臺灣。民國43年,因土地問題,來臺與政府溝通,回程時病逝於輪船,依其遺願與其妻合葬於樂山園。戴仁壽有「臺灣癩病之父」之稱,本單據即為民國43年戴仁壽過世後,杜聰明捐款設立紀念堂的收據。 杜聰明(1893-1986),字思牧,淡水三芝人。自幼聰穎,學業成績優異,8歲入私塾就讀漢學,11歲入淡水公學校。明治42年(1909),杜聰明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大正3年(1914),以第一名畢業。翌年,考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大正11年(1922),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為臺灣史上榮獲醫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昭和12年(1937),任職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戰後,受聘為臺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臺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臺大代理校長等職務。民國43年,創辦高雄醫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杜聰明致力研究蛇毒、鴉片、中藥,均為深具臺灣地方特色的研究。在藥理學上有極高的成就,諸如:研究明減量弁毒療法、尿液檢查法、自蛇毒中提煉鎮痛劑,自木瓜葉提煉製成赤痢病特效藥等。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財團法人私立臺灣樂山園
  • 日期
    年代: 民國36-45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