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東亞戰爭地圖

1940年8月,日本開始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把日本帝國、滿洲國、支那(中國)、東南亞、印度、乃至俄國遠東區與紐澳都劃入「大東亞」的範圍,並隱含由日本支配,控制其資源的意圖。 這張由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昭和18年(1943)11月印製〈大東亞戰爭地圖〉,便是呈現出大日本帝國推進「大東亞共榮圈」狀況,從日本北海道以北的南庫頁島(又名薩哈林、樺太島)以及千島群島、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取得的舊殖民地朝鮮、臺灣、1932年918事變之後扶植的滿州國,以及南方緬甸、馬來半島南方、新加坡(日軍佔領後改稱為昭南島)、印尼、菲律賓、南洋群島皆被納入版圖;圖面上亦標出世界各國主要城市與港口,並用紅線標出國際商船路線以及藍線標出一般船隻航行路線(加註海上距離,單位為浬)。 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創立於明治17年(1884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輸運軍需及兵員的「御用船」角色,取得快速發展的契機,逐步取代東亞地區原本英國商船的角色,從這張圖也可以隱約嗅出日本帝國版圖擴張與商船株式會社商業發展存在共生互利關係;位於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則是建於1937年,目前是臺北市定古蹟,修復之後將作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