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最新台北市區街道圖

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灣政權易主,民國34年(1945)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面對被殖民後有著明顯日本色彩的臺灣,採取一些政策以破除日本留下的痕跡,強化自身統治的主導地位,其中街道名稱改正為戰後相關重要的政策。行政長官公署成立之後隨即在11月17日制訂公布「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並通令全省各地於縣政府成立後兩個月內改正,根據此一辦法,臺北市隨即在民國36年(1947)起,將全市街道路名,由日治時期街廓式町-丁目系統,全數改以線型道路式命名,命名方式以中山南北路為經、中正東西路(1970年7月更名為忠孝東西路)為緯,將臺北分為四大區,放大投射為整個中國,依其原有中國地名位置置用於相同區位的臺北街道名。這些地名包含中國省份、大都市、名山大川(以路名為主)、城市史蹟(以街名為主),例如:東門外街依其東方位置改為徐州路,下奎府中街依其北部位置改為承德街(今承德路),八甲街依其西南方位置改名為桂林街(今桂林路),龍山街依其南方位置改名為廣州街。 本圖〈最新台北市區街道圖〉第二版是由香華書館於民國40年(1951)10月25日發行,比例尺一萬分之一,繪製位置範圍為當時臺北市主要市區(今復興南北路以西),松山區則利用分隔圖幅方式繪製,地圖內容包括行政區界(市界、區界)、路街、巷及巷號、鐵路、堤垣(堤防)、橋樑、河川及水溝、學校、警察局派出所、消防隊、市場、合作社、里辦公處等資訊,同時為了凸顯改用線型道路式命名改正,套繪全市門牌編訂範圍以及在小巷通街路處加註數字表明巷名,同時附上1947年1月公告之「臺北市新舊街名對照表」;此外,也羅列臺北市內主要地標名稱與位置包括:機關、銀行、報館、工廠、市場、公司、病院、學校、觀光、戲院、旅社。另有2張附圖〈台北近郊觀光圖〉、〈台北市營公共汽車路線圖〉。本件另有封袋一份。 本圖歸類為市街圖(街道圖),提供各類交通、地標、旅遊資訊,因為是臺灣光復初期發行,是臺北市街道名稱變動幅度最大的時期,可以比對文獻館典藏另一幅民國35年台灣旅行社出版的〈省都觀光地圖〉,可以追尋街路名稱變動過程,以及追塑今日已經消失街路名稱(例如:中正東西路、漳州街),這也成為臺北市歷史記憶之一。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