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ボンボン山附近迅速測圖

明治43年起至大正3年(1910~1914),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開始實施「五年理蕃計畫」;根據《臺北州理蕃誌》(上)記載,明治43年(1910)5月,日本官方在宜蘭廳圓山(宜蘭縣員山鄉)部署前進部隊準備圍剿ボンボン山(今芃芃山)方面的泰雅族Gaogan群,當時部署1,590隊員,分成五個部隊,推進「ガォガン山隘勇線」,第一部隊前進ボンボン山(今芃芃山)的最高處,並佔領最高地;第二與第三部隊相繼前進之際,第四部隊的前面有多數的原住民襲擊,搶奪水源地與炊事場,戰況激烈,部隊遭受包圍,受到強大危險之際,蕃務總長派訓練中的巡查130名增援。當時連台灣第一守備隊也出動,6月21日午前二時強行夜襲,突破重圍,第一與第二的兩部隊與步兵第二中隊得以在後方聯絡,繼續往バボ─クル山(今巴博庫魯山)的南方前進,最後佔領ジナレク山(今復興尖山)下的合流點,讓泰雅族人的攻勢漸漸受阻。為了積極控制左岸原住民族,遂與新竹前進部隊會合於タカサン社,並於バロン山(今上八陵巴崙山)設置砲台(馬崙砲台),以砲擊威嚇附近「蕃社」,泰雅族人終於屈服,甚至拿出銃器作為乞降條件,同年10月27日舉行「歸順式」,情勢漸漸平穩,也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日警死傷情況亦十分嚴重。歸順後的泰雅族,一部份被移住至「隘勇線」內,這個制度直到日本殖民政府於各「蕃社」中設置「蕃務官吏駐在所」,「隘制」漸至消失。 這張〈ボンボン山附近迅速測圖〉比例尺五萬分之一,範圍在新北市、桃園市與宜蘭縣交界地帶,涵蓋巴博庫魯山以南、巴陵以東、蘭陽溪以西範圍,即北部橫貫公路巴陵到蘭陽溪這一段範圍,屬大漢溪上游三光溪流域及蘭陽溪上游芃芃溪流域範圍。相較於明治45年(1912)3月測圖的《日治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ボンボン山>圖幅,測繪精度較差,從圖名「迅速測圖」中亦可以瞭解當時是應急作為,非採正規三角測量方式所測繪,因此推論應該是為了明治43年Gaogan群戰役準備或戰役期間所繪製,部份社名名稱與位置標示上不是很精確,例如:地圖左側提到泰雅族マリコアン番,正確應是マリコワン番。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