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山橋與基隆河畔

明治橋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井手薰設計,1930年開工,1933年3月20日完工,是為第二代明治橋,青銅電燈器,大燈飾左右四座,中間左右各八座小燈飾。日治時期的明治橋透過與現中山北路相同的路段連接臺灣神社與臺北市區,當時參拜臺灣神社均以此路線為參拜動線,時稱為敕使街道。日本人對於此路線挹注相當心力,沿線種植植栽,形成一條從臺北城內至此的林蔭大道,此景觀延續至今。明治橋在戰後改稱曾為圓山橋,後改稱中山橋,仍是「圓山風景區」一景,經過該橋道路稱中山北路。由於交通流量大增,以及基隆河汎洪期等因素於1967年底規劃動工,將其原兩線車道拓寬為四線車道,原有的日式欄杆、飾塔、端柱及燈柱等設施拆除,後於1968年通車。2001年因納莉颱風過境,臺北市政府整治基隆河為由,將中山橋登錄為歷史建築,於2002年將舊橋拆除為435塊,堆置於附近空地至今。該照片一旁有圍欄和柏油道路,沿著基隆河道分布,拍攝地點研判為圓山側臺灣神社前。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