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據時期的製糖甘蔗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透過農業改良,以提高製糖甘蔗的產量。製糖的甘蔗,俗稱為白甘蔗,又稱為原料甘蔗,節間表面皮呈黃褐色。白甘蔗水份少、甜度高,較適合製糖。一般直接肯咬食用的甘蔗,則是俗稱的紅甘蔗,水份較多。臺灣從荷治、明鄭、清代,均由「糖廍」(製糖作坊)以傳統製法熬製。明治33年(1900年)12月,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成立,並於今高雄橋頭設置「橋仔頭製糖所」,為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兩年後,臺灣總督府提出「糖業獎勵規則」,透過資金補助、原料區的劃分、市場保護等管道,使臺灣的糖業規模擴大。二次大戰結束後,政府接收日產,將大日本、臺灣、明治及鹽水港四製糖會社合併,於民國35年5月1日成立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