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門一帶鳥瞰

本張鳥瞰照片包含了今公園路、中山南路、凱達格蘭大道上重要官署及建築,由左至右分別為當時的新公園、臺北醫院、總督官邸、東門、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赤十字病院、總督府醫學校。1905年(明治38年)臺北都市計畫公告,擬拆除城垣改建三線道路,其構想源自維也納,設計為園林大道。照片中所見為今中山南路。 新公園建於1908年(明治41年),原名臺北公園,因建於圓山公園之後,又被稱為新公園。是臺灣第一個依照都市計畫設置的都市公園。1913年(大正2年)設置雕像以紀念兒玉源太郎,並拆除園內天后宮興建總督府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民國85年,新公園更名為228和平公園。(資料取自臺北公園網站,http://www.telemap.com.tw/palm/hotfly/01_park/file.htm)臺北醫院原為木造建築,1912年(大正元年)拆除改建,由近藤十郎設計,本張圖像即是完工後的臺北醫院,1938年(昭和13年)4月,臺北醫院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光復後為臺灣大學附屬醫院,即今常德街臺大醫院西址,為市定古蹟。 臺灣總督官邸位於東門內,初建於1901年(明治34年),1921年(大正10年)大修,屋架採鋼骨,為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建築設計出自多人之手,初期由福田東吾及野村一郎參與設計,後來由森山松之助主持改築,八板志賀助亦參與之。從兒玉源太郎總督開始使用至光復前末代總督離臺為止。光復後改為臺北賓館,屬於外交部,位於今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一號,為國定古蹟。(參考資料:臺北市文化局網站,http://www.culture.gov.tw/sel1.htm) 臺灣總督府研究所創立於1909年(明治42年),負責細菌、寄生蟲、傳染病、毒物等等研究,1921年(大正10年)改制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至1939年(昭和14年)廢除,其所轄研究機關各自獨立作業。原址現為中山南路教育部。 日本赤十字社於1899年(明治32年)在臺北設立臺灣支部,1905年(明治38年)「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於東門外竣工,由當時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兼任院長、堀內次雄任副院長,赤十字病院成為醫學校教學醫院。1936年(昭和11年)3月,赤十字醫院建築物由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收購,赤十字醫院由東門町遷移至泉町(今臺北市鄭州路上之中興醫院)。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於1899年(明治32年),校長由臺北醫院院長山口秀高兼任校長,暫借臺北醫院一隅充當臨時校舍。1907年(明治40年)新校舍在東門附近落成,1919年(大正8年)改稱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36年(昭和11年)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即今臺灣大學醫學院。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