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稻埕河岸

照片所見為大稻埕一帶的淡水河岸風景,河上泊有渡船、岸邊有婦女利用河水洗衣,遠處鐵橋為當時的臺北橋。大稻埕又稱為稻江、稻埕。在日治時期,是臺灣人聚集之處,以茶市聞名,商業繁榮、文化薈萃。淡水河流域為臺灣眾多河川中,唯一富有航運之利的河流。早在漢人未移居臺灣北部之前,流域周圍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便開始利用「莽葛」(Banka,又譯「艋舺」,原住民語,意指獨木舟之類的小船)往來於河流之上。到了清朝統治臺灣以後,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的滬尾(今淡水)、八里坌(今八里)成為與大陸往來航渡的港口,直到日治時期由於河道淤積,淡水港的地位漸漸為新興的基隆港取代。照片所見的臺北橋前身為一座木橋,興建於清光緒15年(1889),是為鐵路而興建。大正9年(1920)9月被暴風雨所毀,大正14年(1925)新橋竣工,成為當時臺北八景之「鐵橋夕照」,是大稻埕地區往三重埔、新莊的要道。戰後曾多次重修改建,今日所見臺北橋為民國86年(1997)完成的新橋,連接臺北市民權西路與三重市重新路。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