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北市東門三線道路

1905年(明治38年)日本政府公告臺北都市計畫,擬拆除城垣改建三線道路,其構想源自維也納,設計為園林大道。 此照片為從北向南拍攝,左側建築物,居中有尖塔為赤十字病院、赤十字病院右側為醫學專門學校,照片右側為東門。 日本赤十字社於1899年(明治32年)在臺北設立臺灣支部,1905年(明治38年)「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於東門外竣工,由當時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兼任院長、堀內次雄任副院長,赤十字病院成為醫學校教學醫院。1936年(昭和11年)3月,赤十字醫院建築物由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收購,赤十字醫院由東門町遷移至泉町(今臺北市鄭州路上之中興醫院)。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於1899年(明治32年),校長由臺北醫院院長山口秀高兼任校長,暫借臺北醫院一隅充當臨時校舍。1907年(明治40年)新校舍在東門附近落成,1919年(大正8年)改稱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36年(昭和11年)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東門即景福門,為通往錫口(今松山地區)之城門,為單簷重脊歇山式建築,原附建外廓月城,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且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民國54年(1965)改建,位於臺北市中山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為一級古蹟。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