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一曲難忘

美都麗戲院。蕭邦名佛列克,十歲的時候,音樂教師埃爾斯納就知道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天才,而對他抱著兩大希望…一為對於波蘭音樂的創造,一即去巴黎公開演奏。可是因為窮困的原故,史這個希望不能實現。這到十一年後,師徒二人參加革命運動,為環境所迫,一同離去祖國,同走巴黎,往見當時最負盛名的大音樂出版家費耶爾已遭拒絕,幸得名鋼琴家佛蘭茲理斯特的知遇。費乃允為蕭舉行一公開演奏會,在演奏會舉行前,蕭突接惡耗,知從事革命好友二人被拘,其中一人已遭難,蕭受此打擊,演奔時意不能終場而罷。埃之希望因此幾告瓦解。當時有名作家又為貴婦人的喬治桑者目蕭為百年不遇之天才,乃約李斯特相的,再度與蕭設計一盛大之演奏會,使蕭終得在巴黎成名。蕭對桑慨感知遇,又醉心于她的豐采,乃不顧,「埃」之勸告而與桑往瑪佐迦島同居。蕭為現實生活所影響,作品漸趨輕快,一篇既出,不脛而走。但嚴肅的作品,則付闕如。埃在巴黎受窮困壓迫,援徒為生,以待蕭之歸來,並盡力隱蔽蕭與喬治桑的事。不久蕭在波蘭時之情人康絲單帝亞亦以革命運動關係,逃來巴黎。埃乃走訪蕭邦,告以國事日亟,革命運動掙扎日苦,同志泰半傷亡被捕並給以康帝帶來之波蘭泥土一握,蕭見泥土。大為感動,乃不願喬治桑的反對,與埃旅行歐洲各地。重回巴黎時蕭因過度勞苦,不支病倒,在他垂死以前,除喬治桑外,友朋群均集其前,蕭邦雖逝,而其名作波蘭奈思曲則永世不朽。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