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山堂

民國40年代,臺北市的中山堂。昭和3年(1928)臺灣總督府為慶祝天皇登基,並紀念在臺施政,決定興建「臺北公會堂」。由總督府技師井手薰設計,於昭和8年(1932)動工,拆除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並於原址興建,至昭和11年(1936)11月26日落成。本體為鋼筋混凝土四層式鋼骨建築,式樣採極自由形式,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民國34年10月25日,臺灣省受降典禮即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成為早年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如國民大會的開會場地。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