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山橋側拍

由中山橋的西南方向東北方取景,橋體拱型與基隆河水相映,天際則點綴樹木。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為連接圓山的臺灣神社,修建明治橋以跨越基隆河,為鐵製桁架橋體、木造橋面,中間為車道、兩側為人行道;大正元年(1912),橋面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昭和5年(1930)1月25日,明治橋開始改建。至昭和8年(1933)3月20日完工,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車道10公尺,兩側人行道各3.5公尺)。改建後的明治橋,為臺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構造之橋樑,橋墩採一大二小、三孔拱形設計,橋上的欄杆由日本德川產的花崗石砌成,兩端各裝置一對青銅質橋燈,橋樑整體造型典雅優美。民國35年,因應中山北路的重新命名,明治橋亦改稱為中山橋。 民國90年代初,因中山橋影響基隆河洩洪,原定以遷建的方式保存。民國92年4月30日完成,拆卸下的構件共計435單元,存放於基隆河畔再春游泳池舊址,迄今未再重建。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