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洪雍平行書《名蘤.奇石七言對聯》

釋文: 名蘤不惜千金價,奇石新封一品銜。 耕雲仁兄大人笑正;弟洪雍平書。 印文: 洪雍平印(白文)、逸史書畫(朱文)、共結翰墨緣(白文)。 臺北萬華地區,舊稱艋舺,自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經濟發展逐漸活絡,清代嘉慶十四年(1809),將縣丞由新莊移駐艋舺,形成臺北文化的發源地,培養出眾多書畫文士;日治明治四十二年(1909),瀛社創立,集結逾一百五十位文人,並涵蓋寓臺的日本文人,薈萃為文風鼎盛之地,影響北臺灣的藝文交流,至今於許多清代建築、寺廟中,見到文人們精彩的書畫作品。 清代乾隆三年(1738)所創建於萬華龍山寺,可見三則洪雍平的書法碑刻,其一為楷書楹聯「龍脈萃名邦南海鴛藍文甲現,山靈鍾古剎西天象教淡川來。」具有顏真卿(709-785)的雄渾筆勢;其二為篆書詩文「龍氣雲深合,山光佛照臨。萬重煙樹裡,修竹闢宗林。」;其三亦是篆書詩文「萬籟寂聞鐘,華嚴寶剎雄。龍山傳勝會,寺古舞虬松。」二件篆書具有清代書家吳大澂(1835-1902)的結體特色。 此作為行草對聯,表現出明顯的對比運筆粗細,使原先就富有速度感的筆劃,更顯得蒼勁灑脫。上聯的「蘤」為「花」的古文異體,與下聯的「石」,在文字造型上,變化出繁簡落差的章法特色。對聯為清代文人喜愛表現的書寫形式,內容可從立身處世的期許,到風雅情志的意涵,適合用於居家陳設,因此廣泛流行。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