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祚年行草《石鐘山記》

釋文: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予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固莫能知。篇竹祚年。印文:祚年之印(白文)、陳父篇竹號叔堯序五(朱文)、珍山父甲子生(朱文)。日治大正初期,陳祚年創設「三復書齋」課徒,其過往科舉絕途,經商不順遂,晚年的生活處境蕭條,藉由書法抒發情懷,授業傳道以自娛,著有《三復齋詩文存》。其學生曹容(字秋圃,1895-1993),精研詩文,亦為知名書法家,致力於書法教學,以隸書、行草最為人所稱道。陳祚年之字為「篇竹」,從現存其書法作品,檢閱落款「篇」的部首多用草書「竹」的書寫造型,並且所鈐用印篆文也以「篇」字入石,但考究其名「祚年」意義,並且「萹」與「篇」有互為異體字之用,因此其字的字形原義或為「萹竹」。「萹竹」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形狹長,與竹葉相似,並且嫩葉可入藥用,初夏時開綻粉紅或白色小花,入秋結子,因而「名、字」二者可相應和。陳祚年各體皆能書,尤以草書更為精雅,品味此作品,用筆存有晚明草書側妍取勢的筆意,結體偶有《書譜》遺韻,並帶有左右發展的寬綽體勢,觀察其中,如「言」、「詳」、「夫」、「以」、「小」、「下」、「知」諸字,運用許多寬厚的點畫,使得轉折流暢的線條中,增添需多節奏感。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