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杜逢時行書《杜甫詩二首》

釋文: (一)溪行衣自溼,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二)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傷時愧孔父,去國問王粲。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王 (三)郎酒酣拔劒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開。且脫劍佩休 (四)徘徊,西得諸侯棹錦水。欲向何門趿朱履,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逢時。 印文: 杜逢時印(白文)、醉墨山人(朱文)、閑臨晉帖數行(白文)。 日治時期,公學校的書法教科書總共出版五期,皆由臺灣總督府統一編印。1912年,第二期《公學校用國民習字帖》開始編寫,為提升臺灣學子的學習意願,乃由杜逢時執筆習字範本,但不幸地,在編寫一至四年級教材後病逝;五、六年級則由江韻元續寫完成。 杜逢時專精於楷、行、草三體,其《書法約言總論》有云:「遂使古法優游筆端,然後傳神。傳神者,必以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並認為書法學習需借重古典法度,心與手要達到自然暢達的狀態,意在筆先,才能夠傳達風神氣韻。本件行書四連屏,寫錄杜甫的〈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與〈短歌行贈王郎司直〉,可以看見明顯墨法的輕重變化,觀察上下字的連帶線條,粗細關係表現出流暢的書寫感;通篇筆法與體勢,融合顏真卿與米芾的神采,可證其筆端優游於古法,而又能自出新意。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