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鄭淮波楷書《秋興八首其一》

釋文: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皇紀二千六百年春月,鄭淮波書。印文:鄭淮波印(白文)、竹舟(朱文)。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文風鼎盛,育養出眾多書畫名士,鄭淮波因醉心於文化藝事,遍訪時賢,詩文求教於李逸樵(1883-1905)、張純甫(1888-1945),繪畫請益於范耀庚(1877-1950),因而能以筆墨寫意並自作款題。此外也參與新竹書畫同好的結社活動,如「麗澤書畫會」,延續著書畫傳統,多方地積極交流與互動。鄭淮波的書法源於家學庭訓,爾後受到香港知名書法家區建公(1887-1971)的影響。1930年代前期,區建公寓居新竹,其各體兼擅,尤以北魏書風為人稱道,大體而言,並未脫離趙之謙(1829-1884)的書風。每當鄭淮波聽聞區建公揮毫作書時,必然前往觀摩,區氏引領鄭淮波等書家,融入趙之謙等人所提倡的碑學的筆法風貌。此件楷書作品,為鄭淮波學書取徑趙之謙的典型風格,可觀察起筆鋪毫的動作紮實,如「一」的中段;在撇、捺、彎鉤之處,用筆提按謹嚴,厚實沉穩,如「氣」、「天」、「地」、「寒」等字。落款時間記為「皇紀二千六百年(昭和十五年,1940)」,「皇紀」為日本慶祝神武天皇於橿原即位後,所用的紀年方式,此時介於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時期,因此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反映出臺灣接受「皇民化運動」後,文化認同產生與過往不同的表現行為。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