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甲午戰爭(淮勇)李鴻章部隊軍衣

本物件為「淮軍之軍服」。本物件疑為甲午戰爭時,李鴻章淮軍之軍服。胸前圓布書寫所屬部隊,中下豎書「淮勇」兩大字,其上書「左軍右營」,最上為「盛字」,右下為「哨隊」。「淮軍」為現今之慣稱,正式稱法應為「淮勇」。淮軍並非經制軍(正規軍),性質上為鄉勇,因事而設,保衛鄉里,事平則撤。然因清末八旗與綠營弛廢,淮軍與湘軍實為戰鬥主力,稱軍亦無不可。傳統兵制概分中、左、右、前、後等配置,為求辨識方便,右慣以字號,本衣即為盛字營。咸豐3年(1853),為平定太平天國,清廷命李鴻章回故鄉安徽合肥辦理團練,合肥位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因此稱之為「淮軍」。因屢有戰功,數年內由數千人擴充至數萬人。淮軍的編制仿照較早成立的湘軍,每營約500人,軍餉需自行籌措,由地方派捐或抽取貨物釐金。同治13年(1874),為處理牡丹社事件,沈葆禎以欽差大臣身分來臺灣與日本交涉,隨行還有唐定奎帶隊的淮軍13營。其後,沈葆楨辦理臺灣「開山撫番」,淮軍征討原住民,雙方傷亡慘重。光緒10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淮軍出身的劉銘傳來臺主持軍務。光緒13年(1887)臺灣建省,駐軍也以淮軍為主力,也曾招募部分臺勇加入。光緒20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以及葉志超、衛汝貴的陸軍均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