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竹生(雙雀牡丹圖、燕鳥蘆菊圖、雄雞秋菊圖、雀梅靈芝圖)

題材: 寫意花鳥、牡丹與立石 構圖:本畫為掛軸。畫面中央前方繪有牡丹數株,立於草地上。中間為岩石,上立麻雀一對,岩石後方則又繪有牡丹。岩石與牡丹皆為由下向上開展之勢。左上方有落款並兩枚鈐印。其於畫面皆留白。 畫面上方似因保存不佳,而有墨漬暈染。 內容描述: 下方前景繪有數植物數枝,根據花朵外觀判別,應為牡丹。有兩朵已經盛開,各自有深淺不一之綠葉環繞四周。前方一朵開向上方,色調較淺,為盛開狀;後方一朵開向左上,色調較深,尚未真正盛開。兩朵花於花瓣尾端皆飾有深褐色墨點。 岩石部分左側有一其左側伸出畫面外之石塊,與右方之石塊根部相連。右方石塊向上伸展,上半部較淺、下半部較深。位於畫面中央,成為前方與後方牡丹花之映襯。後方牡丹花朝向左側,雖也已綻放而開,但盛開程度為三朵花中最小者。 上方雀鳥雖立於石頂,但姿態皆向右偏斜,右方一隻幾乎全側身,扭頭望向左方隻雀鳥。不僅接續了岩石之動態,並稍將其引導向右,恰與下方與後方花朵綻放之方向相反。構成畫面上較活潑之焦點。 整體畫面風格為文人寫意花鳥,其色調濃淡變化有節,植物岩石構成營造出活潑之動態變化,使畫面整體視覺效果十分豐富。 筆法: 以沒骨水墨設色構成。花瓣以粉白與紅色搭配,展現出牡丹之畫色與質感。部分如葉面、花瓣處,則以墨線強化葉脈與紋理結構。花朵之莖桿部分,則如綠葉一般,以深淺不同表現出其為新生或是老幹之差別。 岩石部分,以淡墨勾勒出外輪廓,內部可見以皴擦方式表現出岩石紋理變化。部分則以濃墨點綴,強化部分陰暗面。 雀鳥部分,軀幹以灰色搭配粉紅色系,部分以渲染效果描繪之。喙部以勾線填彩,偏黃色為主。頭部與背脊、翅羽,以黃色為底,深淺不一之墨線並輔以濃墨點綴,表現出羽毛之質感。眼部以留白,中為墨點方式表現之。爪部則以墨線刻畫之。 落款、鈐印與題跋: 題款為「時在雨涱舟下竹生寫」,下並有鈐印兩枚。由提款中之竹生下、方之「竹生」與「謝隱之印」觀之,並輔以畫面風格判斷,作者應為林竹生教授。 題材: 燕鳥與蘆葦、菊花 構圖: 本畫作為掛軸。畫面右下方有兩叢菊花與數枝蘆葦花,向畫面中央上方伸展。畫面最下方以淡墨數筆刻畫其他地面之草花。畫面右上方則有四隻姿態各異之燕鳥,兩兩成對。畫面中間右方處,則有落款與鈐印一枚。畫面上方處似乎有保存不佳所致之墨色暈染。其他畫面皆留白處理。 內容描述: 畫面下方以極淡墨筆處渲染,表現出最底層之植物。由花瓣與型態上來看,畫面下方有菊花與蘆葦數叢,皆起此自植物群中。菊花較低矮色彩較繽紛,分為左右兩簇群,並伴有深淺不一之綠葉。開花之方向各異。左方菊花叢之生長方向與蘆葦花相同,右方之蘆葦花則朝右方生長。 蘆葦色調較單一,挺立而出,一路延伸至畫面上部,共有三株有開花。開花方向皆朝向右側,部分蘆葦花葉朝下,也有部分蘆葉、莖桿超過畫面左右邊界。 畫面右上方之燕子上方兩隻為由上向下飛降,下方兩隻最下方一隻立於蘆葦花隻上。另一隻由下向上飛翔,似乎正要與上方兩隻聚合一起。四隻燕鳥皆為黑灰色,且尾部皆有橘紅色之斑點。 整體而言,為文人水墨寫意設色花鳥之作。透過植物之挺立與燕鳥上下飛翔之姿態,以及隱藏於底部之鮮活菊花,燕鳥身上的色斑點綴,與蘆葦部分枝葉方向向下等表現,無形中使看似蕭瑟的畫面,充滿了獨特的生機與活力。 筆法: 菊花以紫色墨為底,橘色為花蕊,並於花瓣處以褐墨點綴,強化質感。菊花之葉,則以深淺不一之綠色穿插表現之,輔以墨線強化莖桿與葉脈之呈現。 蘆花部分莖桿以褐色為底,以文人畫筆墨技巧勾畫之。部分以墨線強化莖桿與葉脈。蘆葦花則以赭色輔以褐色墨彩表現之。 燕鳥部分,以黑色呈現頭頂、背部與雙翅,一氣呵成。灰色表現腹部,下頷與尾部以、赭紅雙色點綴。眼部以留白加墨點方式表現。爪部以墨線表現。喙部則以墨線勾邊。 最下方以極淡墨,以右上左下方式以類蘭葉狀型態勾畫之,依稀還能分為兩層,下層較深,上層較淺。 落款、鈐印與題跋: 落款為「竹生」,下方並有鈐印一枚。應為林竹生教授之作品。 題材: 雄雞巨石與秋菊 構圖: 本畫為掛軸。畫面主題接設定於畫面中軸。自下方起由畫面右下立有一塊巨石,漸次向左上方堆疊。下方底部以綠色描繪地表。巨石左側地面與上方,則有菊花數株,巨石頂上菊花叢內,則有雄雞一隻,面相左方,站立其上。巨石後尚有一挺立之植物,頂端生有橘紅色之果實與黃葉。其於畫面為留白。左側上半則有落款與鈐印一枚。上方似有因保存不佳而產生之暈染。 內容描述: 本畫面主題接聚焦於畫面中央。以上中下三層來看,秋菊、巨石與雄雞,都疊合於畫面中央三分之一的空間處。雄雞立於巨石頂上,藏身於菊花叢後,雄雞身後,則又挺立出另一株植物,此株植物一路延伸至畫面上半部。此處視覺最為豐富。 雄雞之腳爪右腳顯露於花叢間,立於巨石頂上,左腳僅露出爪部。雄雞脖子微向左下方扭動,眼神望於畫面之外。雄雞之身驅與尾部向上聳立,適巧呼應身後植物之開展。雄雞身前三朵盛開之菊花,向下方盛開,最左邊一朵部分露出畫面之外。雄雞身旁之菊花相對較小,部分仍含苞待放,雄雞身旁開向上方,身前之菊開向左側,都與畫面其他部分與雄雞本身之動作相互呼應。菊花周邊還繪有深淺不一之綠色葉片,以為襯托。 其次為巨石下方,巨石根部於畫面右下處,共有三個層次向上開展。巨石下側,以深墨以及部分線條表示其為背光之暗面。左方則留白,最下方之地面,繪有一株菊花,由地面盤生而起。地面處理則以赭色、綠色與墨色穿插表現,以描繪地面質感。 最疏朗之畫面則為上方三分之一,僅有單株植物向上挺拔而起。共有兩個枝幹,一在前一在後,枝幹上結有橘紅色果實,周邊並有黃褐色葉片襯映。 整體畫面豐富而不擁擠,筆墨濃淡得宜,在看似只是垂直開展之畫面中,蘊含了豐富的層次。 筆法: 整體而言,本幅作品為寫意水墨設色之文人藝術風格之作。多採沒骨畫法,但菊花之花瓣、巨石,以及雄雞身驅,則有勾邊再填彩之手法。雄雞身驅,也有以筆法勾勒出羽毛等細節。 地面以渲染為主,但地面輔以淡墨筆觸強化。巨石背光面,也有以濃墨筆法補強之表現。菊花葉則以深淺不一之綠色墨彩,輔以褐色墨線強化莖桿與葉脈。雄雞雞冠、臉部與下頷則以紅色沒骨方式表現,眼部則以留白佳以墨點方式展現。雞腳也以沒骨方式完成。上端之植物以濃淡不一之墨色刻畫而成,果實部分以沒骨法輔以濃墨點綴,葉片之表現類似於菊花葉。 落款、鈐印與題跋: 落款為「書仿元人筆法 竹生」,鈐印一枚於其下。應為林竹生教授之作。 題材: 雀鳥、梅花、岩石與靈芝 構圖: 本畫為掛軸。畫面主題皆沿中軸方向垂直開展。畫面最下方右下角,為一聳立之巨石,由右向像畫面中間以弧線形狀向上延伸,至畫面中央。其左側角落,有一叢設色濃艷之靈芝草。 畫面左方偏下處,則由畫面外延伸而入一株墨梅,往畫面中間向上方沿伸,直至畫面上半部。以構圖觀之,梅樹為石塊後方,石塊為前景。梅樹通體開滿梅花,上半段兩側各有一對麻雀。無背景,畫面其餘皆留白。左上方則有落款與鈐印一枚。畫面上方似有因保存不佳而出現之暈染。 內容描述: 巨石聳立而上,於畫面中央與左方生長的梅樹合於一處,但巨石在前,梅樹在後,以此凸顯出前後景之空間感。巨石左下方之靈芝,有三株向上成長,方向與巨石走向相同,另有兩株則長向左側,與地面走向平行。靈芝以赭色表現之。靈芝下方另有青色草葉,略呈三角形表現之,靈芝與草葉下方另有蔓生線條以表示根部。 左方梅樹,有長出梅花之分枝,以及已乾枯之分枝各有若干。主幹於中間偏左處分岔出梅枝,向上展開後部分轉折向右以扇形方式展開,其中一枝有雀鳥站立處。梅花以墨梅方式展現,多已盛開。 梅樹主幹向上開展於畫面上方三分之一處,即繪製左方一對雀鳥。此對雀鳥以與地面平行的方式立於梅樹上,頭向左,彼此相望。右方一對,一隻在上,向下飛翔;一隻在下,立於前述之梅枝,向上觀望。雀鳥翅羽以赭色塑造之,並以墨點與線條強調部分特點。 梅樹最上方另有分枝,開滿梅花。主幹中段有兩處樹結之描繪,輔之以主幹上下半部棕色墨彩些為深淺之變化,視覺上正好營造出主幹向後上方伸展之轉折姿態,因此梅樹本身在上半部事實上具有景深營造之作用。 本幅作品透過實與梅樹,營造出向中間集中,後又向上伸展之型態;但經由巨石遮擋梅樹,以及墨梅主幹之轉折、色彩濃淡之些微變化,還成功地塑造出景深之變化。至於巨石左下之靈芝,以及梅樹上方兩側之麻雀,則又平衡了幾處畫面之空白。 整體觀之,本作品為文人寫意水墨設色冬景花鳥畫,但卻也充滿了活潑生動的生命動態。 筆法: 巨石部分以淡墨勾出輪廓,並以乾墨筆法皴擦方式表現岩石之紋理。並於部分重點,以墨筆點出其上所依生之植物。 靈芝與其旁生長之枝葉,以勾邊填彩方式進行,並以墨線強化部分紋理。其背景以極淡之藍色渲染,以凸顯背後之土地與地上之植被。 梅樹以枯墨勾勒主體,輔以棕色墨彩、棕色墨點、綠色墨點、黑色團塊等,以突顯主幹上各細節之變化。有長梅花之分枝,多以深墨色表現之。梅花以淡墨勾勒出花瓣,以綠色為花蕊,並飾以墨線。梅花盛開之方向各異。 雀鳥部分,以赭色為底,灰色為輔,喙部以勾線填灰彩,足部以墨線勾勒。身軀與翅膀則以淡墨點突顯羽毛與尾部之變化。眼部則以留白中以墨點補強之法顯示之。 落款、鈐印與題跋: 左上落款為「白門竹生謝隱」,並於其下鈐印一枚。是為林竹生教授之作。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