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據時期捲尺

日據時期的捲尺,為當時公定的長度測量工具。第一圖展示整體淺褐色外殼造型,外殼以皮革縫製包覆,上下分別鑄有「大日本帝國」及「臺灣總督府製作」銘文。捲尺中央附有手動捲軸設計,方便布尺使用後收攏。第二圖展示捲尺另一面外觀及布尺拉出情形,外殼上同樣鑄有「大日本帝國」及「臺灣總督府製作」銘文。卷尺採雙面不同刻度印製,其中一面印有「30米」字樣。尺頭部分有金屬拉環設計,布尺前端與皮革一併縫製,以利強化。日據時期,自1906年統治當局頒布《臺灣度量衡規則》起,臺灣總督府將度量衡器的製作、販賣及修復收歸公營。對於長度的量測,統一使用源自日尺標準的「尺貫法」,將一尺定為10/33公尺。台灣各地尺度的紛亂標準,逐漸趨於一致。1924年統治當局又頒布《臺灣度量衡規則改正》,宗旨在於將各種度量衡以「米突制」劃一,以期達成國際接軌目標。唯在民間的實際的應用上,「尺貫法」與「米突制」仍二者並用,且以前者居多。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