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學海書院課藝考卷(道之以政)

清代學海書院課藝考卷,題名:「道之以政」。「學海書院」為清道光年間在臺灣設立的書院。設立地點在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93號。清道光十六年(1836)淡水廳同知婁雲到任,第二年即議建書院,以設學立教,但因故未能實行。同年,因地方士紳捐獻土地,書院才正式開始規劃興建,但又因故而未能完成。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曹謹任淡水同知,隔年捐出薪資續成婁雲未竟之業,前後歷經七年,書院始成,初名「文甲書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閩浙總督劉韻珂巡視臺灣,途經艋舺時,改「文甲書院」為「學海書院」,並題「學海書院」匾額。清代全臺共設有60所書院,按時間序,「學海書院」是成立的第43所。同治年間的艋舺義塾與光緒年間新置的淡水縣儒學,也附設在書院內,是清代淡北地區最高學府。道光、同治、光緒年間,科舉考試仍實施中,明清科舉考試取四書五經內容文句為題,考生以五百餘至七百字篇幅闡釋經典涵意,稱作「時文」、「制藝」,也由於寫作有特別格式要求,又稱「八股文」。本文件即學海書院出題考課學生的卷子,此卷題目出自《論語.為政》「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卷面上有教師批改圈點及評語「樹義必堅措詞無懦」;評語下方有一白文方印閒章,印文頗模糊,似為「此有趣而學盡」。卷子上方則有藍色雙框「學海書院」印。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