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米の臺灣へ

米之臺灣此書分篇描述了從神戶進口米商聯盟總會開始,至決定臺灣視察日程表,確定臺灣視察團正副團長,再描述了從神戶門司港到基隆間船內的懇親會、生野交通部長之講辭,基隆至臺北期間米調查團的言行、臺灣米的運出地、在中央研究所之農舍見習,了解臺灣農業倉庫之目的與其特色,再探訪角板山之蕃社,了解以糯米聞名之桃園新竹,往縱貫鐵路最南端之潮州,了解潮州農業倉庫之成績。也視察了嘉南大圳之工程,並在嘉義開了場懇親會。再往臺中去考察臺灣稻米,了解各州農業倉庫一日之生產力。再慢慢回到基隆踏上歸途的團員,各有書寫其心得感想,再附上視察團之團員徽章。本書的出版源於始政四十年的博覽會,作為臺灣的發展產業暨日本治臺的政績之一,因而出版了《臺灣米四十年之回顧》以茲紀念。內容則分為領臺前的米的沿革、領臺後對米的改良及發展、內地種米栽培成功和蓬萊米的命名、臺灣米交易的變遷、臺灣米過去四十年來的相關統計以及未來發展。回顧臺灣米在過去四十年內,增加率以及品質的提升,一直到現在年產九百二十萬石,而移出高總計五百萬石餘,尤其新米還受到日本本島的歡迎。而臺灣米對於解決日本國的糧食問題也有很高的貢獻。書籍的目錄如下:一、領臺前的臺灣米沿革;二、領臺後臺灣米的改良及其發達、(一)領臺當時臺灣米狀況、(二)米種改良事業其實效果;三、內地種米栽培成功及蓬萊米命名;四、臺灣米交易變遷、(一)臺灣米交易發達的過程、(二)臺灣米目的地別移輸出高;五、臺灣米過去四十年間的進展統計、(一)臺灣米的植付甲數及其收獲高、(二)臺灣米輸移出高表、(三)種類別內地移出高表;六、臺灣米的現在與將來。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