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本富山縣日本堂製藥所製作進口藥散寄藥包紙袋

日據時代、光復初期寄藥包紙袋。「寄藥包」源起於日本江戶時期的「家庭配置」,為一種預先配置在家庭中常備藥的藥品銷售行業,消費者可以視需要,直接先利用後付費。昭和時期日本藥商杉澤榮貫堂將此制度引進臺灣,直至光復後,「寄藥包」仍流行於臺灣民間。本圖所展示之藥袋,專門包裝腸胃藥散,藥品由日本富山縣滑川町下小泉日本堂製藥所製作,獲得臺灣輸入許可後進口。藥袋正面上方印有「胃腸專門」廣告字樣;正中繪有人體腸胃部位解剖圖,並附「下痢」、「胃擴張」、「嘔酸水」、「便秘」等常見腸胃問題說明。藥袋背面上方袋口貼有英文拼音之封緘貼紙,左上方印有橢圓形印記一枚,印記中央為一「藥」字,兩側分別為「台灣移入之證」及「豐原神田永壽堂」字樣。畫面正中主框載明效能與用法,說明主治如胃炎、腸炎、腹瀉、胃痛、腹絞痛、胃痙攣、上吐下瀉等症狀,此藥散具健胃整腸功效。用法部分即建議成人與各種年齡小孩使用份量,又,提醒於飯後以白開水送服。框左註明售價(價金)。病症用語中的「加答兒」,為二十世紀初期日本醫學名詞,指呼吸道或胃腸等黏膜發炎腫脹的症狀,常見於成藥廣告中的病症描述用語,今已不再使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北市立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