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關帝廟_14歲的郭亙富師父(中)

北投關帝廟_14歲的郭亙富師父(中)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北投關帝廟_14歲的郭亙富師父(中)

郭氏堆花工程團隊於北投關帝廟工程中之群體照。中央穿著吊嘎服裝者,為年時十四歲的郭亙富司阜。

約1950年代,一方面為修復因戰時轟炸損壞的房屋,一方面商業復甦也讓人民累積了一定的財富,此時台北的房屋又經歷了一波大規模改建。郭三川重出江湖,以日本時代累積下來的經驗與名氣,接獲大量的建案,引領台北、基隆地區透天厝的裝飾流行,甚至得到「番仔花王」的盛譽。

然而,眾多的案子讓郭三川一時應接不暇,因此他讓從小就跟在身邊學習的長子郭德蘭另外組織一班師傅,製作立面堆花裝飾。這段期間的大量實作經驗,也讓郭德蘭的技術迅速成熟。

家傳事業中,通常得要老一輩的師傅退休,才會由後輩接手,因此雖然郭德蘭已經能夠當領班師傅(師傅頭),名義上卻還是在父親底下做事。

直到1963年北投忠義行天宮建造之時,廟方以擲茭的方式決定各個工事的師傅頭。輪到郭三川擲茭時,卻一直無杯,此時有人提議用兒子郭德蘭的名字來擲,結果居然有杯,讓當時才三十五歲的郭德蘭跌破眾人眼鏡地,成為一群五十幾歲師傅的師傅頭。雖然是一個意外,但卻成為了郭德蘭接下衣缽的契機。郭三川在這個工程中以相當嚴格的方式指導郭德蘭,當其他師傅挑戰他的資歷時,郭三川也全力為兒子化解。而郭德蘭也在強大的壓力下,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有成為師傅頭的實力,而甫自小學畢業的郭亙富也開啟了第一段工地生涯。

【建物資訊】

北投關帝廟,為台北行天宮之北投分宮,亦俗稱「忠義廟」,主祀 關聖帝君,其建廟歷史比台北本宮為早,於民國54年5月31日落成。設有鐘鼓樓,具三殿式之大廟格局。


【匠師資訊】

郭亙富司阜,台北人,為現代碩果僅存的堆花司阜。土水技藝為家學,上承清代「蔭豉仔司」陳大廷。

郭亙富司阜善用模造技法,製造「番仔花」等水泥部件,並曾與父親承作工程,其家族經手有陽明山中山樓、故宮博物院華表柱、自由廣場大牌樓、台大鹿鳴堂等地標性建築;郭亙富本人修建有葉氏古宅、華梵大學法華塔等工程。其技法獨到,而成品細膩,具業界內少見之工藝高度。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吳承軒
貢獻者
創作者
北投關帝廟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04/30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