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莊廣福宮廟宇歷史

在清朝乾隆時期,來自廣東潮州的劉姓客家人,因為在新莊開鑿了劉厝圳(萬安圳),讓稻米產量提高,使得新莊成為稻米的重要輸出產地,更吸引許多廣東客家人們前來開墾,也因此將客家人所信仰的三山國王帶至新莊,並在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時一起集資興建了廣福宮。 到了道光年間,閩客族群間因為生存及各種利益衝突,械鬥頻繁,因此當地的客家人多遷居至現今的桃園新竹苗栗及宜蘭一帶,廣福宮的香火也慢慢黯淡下去.1882年(清光緒八年)廣福宮慘遭大火波及毀損,直到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才募資重建,到了1936年(日昭和十一年)再次重修,成為大家今日所見的廣福宮,此外「廣福宮」的廟名似乎也是日治時所改定。 也因為客家人的遷出,加上經費不足等問題,廣福宮幸運地保存了清代廟宇的藝術裝飾及建築工法,更在1985年(民國74年)被公告為二級古蹟,但也因為媒體的曝光引來小偷的覬覦,導致雕飾及文物遭受破壞,直到2014年才完全整修完畢。 雖然廟宇至今依舊乏人看顧,冷冷清清,但也因此可以從這座古廟,遙思兩百年前先人開墾發展的足跡。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150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5.03559
  • 所在地-經度
    121.455224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鄒岱君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