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大多篆刻在石材或獨立於寺廟建築之外,比起建築本身,反而更容易保存下來,我們可從這些楹聯中判斷寺廟的創建年代等歷史,更可欣賞其中的藝術價值。
新莊廣福宮的楹聯多直接書寫於柱子上,內容主要是在歌頌忠孝節義、英雄事蹟。有趣的是除了有些楹聯的開頭使用「國王」二字,點出了本廟所供奉的主神是三山國王。傳說在南宋末年,宋帝躲避元兵追擊逃難到廣東,當地巾山、明山、獨山的神靈化為神兵,擊退元兵,使宋帝倖免於難。 因此被皇帝詔封為「三山國王」,從此受到當地粵籍百姓的敬祀,而廣福宮的前殿有三副對聯,內容可以對應三山國王的歷史傳說。
三副對聯中、左、右聯分別寫著:「山嶽效精忠赤心為國,朝廷優寵錫丹詔封王。」「恨不能如嶽降崧生同扶宋室,要何妨與天祥世傑共挫元兵。」「可憐三百年來宋室將傾濟濟僅知死節,卻羡八千里外元兵直逼巍巍共樂效忠。」更可呼應著上述的傳說。廟宇內還有許多楹聯內容與南宋文天祥有關,也可能是呼應三位山神與三忠公的傳說。
我們還可以從楹聯的落款推估歷史,發現多為光緒年間所修築。再觀察廣福宮內的各種楹聯所在的牆柱,你會發現有不同造型的柱子,圓柱、方柱、八角柱也具有劃分空間跟主從的意義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