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小梅公學校

初等教育設施乃為當時總督府貫徹同化政策的主要機關,其分為公學校、小學校及蕃童教育所;公學校專收臺人兒童,小學校則專收日人兒童,原住民兒童則進入蕃童教育所就讀。在大正八年(1919)以前,臺灣的公學校設立相當緩慢,入學率也長期偏低,根據當時總督府在大正四年(1915)的統計,當時入學率低於10﹪,因此能完成公學校完整的教育者在當時臺人總數中仍為之少數。就當時梅仔坑的初等教育來看,因其地屬偏遠,再加上明治31年(1898)所公佈的《臺灣公學校規則》中規定:公學校由街、庄、社或數街、庄、社負擔其設置維持費用。因而以當時的小梅庄來說,最早設立的公學校為明治四十年(1907)的小梅公學校(今梅山國民小學),隨著人口的增加與經濟的發展,在昭和十二年(1937)才成立大坪公學校(今太平國民小學)及生毛樹公學校(今瑞里國民小學)。照片為日治時期小梅公學校師生合照。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俊昌 鍾智誠 馬有成 陳亮州
  • 其他貢獻者
    蔡溪淮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昭和年間/日治時期
  • 作品語文
    日文
  • 全集/系列名
    嘉義梅仔坑老照片
  • 相關地點
    今梅山鄉梅山國小
  • 地點名稱
    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瑞里/梅山
  • 緯度
    23.5581/23.5628/23.5436/23.5777
  • 經度
    120.472/120.472/120.683/120.55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