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秋林山泉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秋林山泉》(館藏編號113-00002)水墨作品,是藝術家劉國松於1964年所創作的作品。畫面右下方有落款「劉國松 六四」,及印章白文「劉國松」。 《秋林山泉》抽象表現主義的風格作品,構圖上分為左上、右下兩大區塊,應為兩大山體。畫面主要運用了深灰色與紙張之淡黃褐色產生對比,山體的線條及形體相互呼應,呈現出強烈的動感和流動性,猶如山嵐水氣,在山間快速流動之勢。《秋林山泉》帶有中國傳統水墨技法,融合了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手法。尤其是作者1963年後出現的創作技法「抽筋剝皮皴」,畫面染色之後,再抽取紙的纖維,形成有如白色肌理。「抽筋剝皮皴」讓深灰色的山體更具質感表現,猶如山間樹林交錯之感,讓畫面更具靈動性。《秋林山泉》作品色調偏暗,反映了秋季的深邃色彩,深沉的筆觸增添了山林的厚重感和水氣氤氳的幽靜氛圍。整體的抽象表現手法讓觀者聯想到秋天景色的空靈和蒼茫。。 劉國松的作品風格廣泛,包括抽象畫、現代水墨畫、以及融合東西方元素的太空系列。他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如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並嘗試將西方的色彩和構圖方式與中國傳統水墨技法結合,探索傳統水墨畫與現代主題的結合。劉國松的創作和理論對東亞地區的水墨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作品被世界多家著名博物館收藏。 劉國松(1932- )生於安徽,是當代著名的水墨畫家,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他於1949年移居臺灣,1956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並為「五月畫會」初始參與者之一,推動臺灣現代藝術運動。他早期主張全盤西化,但隨後認識到完全模仿西方藝術的侷限,轉而推動中國畫的現代化,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的理念。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6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