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月形池長方石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月形池長方石硯》(館藏編號112-00254)。硯作長方形,以石料磨製成平板,鑿墨池如新月,硯面、硯底均未作細緻的打磨,表面平整,但硯面沿硯邊可見陰刻的瓶型框線與兩道橫向的切割痕,硯底及側邊可見砥石尚未打磨的天然原樣。硯背刻有銘文數字,由於刻字已漫漶,只可見中間「山」字。 月亮自古就為文人青睞的主題,象徵文人追求的清幽雅致、恬淡閒適之美,也常寄託相思的心境。硯臺中的月形池,自古有之,北宋唐積(生卒年不詳)《歙州硯譜》內有〈狀樣〉一節專門記載當時當地流行的硯式。其中有關「月樣硯」,即與月亮樣式相關的形式包括月樣、方月樣、新月樣三種,可見為當時常見的硯式。月樣,是指的是硯面上的图案或硯池的樣式,而非指硯本身的造型;月形的硯池,又可依月的陰晴圓缺而有不同的變化。北宋文豪蘇軾(1037-1101)在《書曇秀龍尾硯》中也曾見月形硯池的描述:「曇秀畜龍尾石硯,僕所謂澀不留筆、滑不拒墨者也。制以拱璧,而以闕月為池,雲是蔣希魯舊物。予頃在廣陵,嘗從曇秀識此硯,今複見之嶺海間,依然如故人也。」 硯臺早期的主要形制之一為板狀或片狀,稱為研板或硯板,可以說是硯式的初生。考古出土最早可稱為「硯」的是戰國至漢代的板硯,多取自天然石塊,表面平整,打磨光滑,並附有研石,大都磨製成圓形或長方形。而明清之際,文人若得絕佳美石不忍磨用,藝匠會僅裁為「硯板」以供賞玩。東漢劉熙(生卒年不詳)在《釋名》中解釋「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指出硯最大作用是研墨。北宋書法家米芾(1051-1107),在《硯史》中曾道:「器以用為功」、「石理髮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更提出硯臺應重實用和發墨為上,形制、雕刻紋飾不應喧賓奪主。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7世紀(明)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