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抄手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抄手端硯》(館藏編號112-00252)。此硯為一方形抄手端硯,石色青紫如豬肝。硯面淺雕平面鼎式或盤口瓶式,雙足陽刻,以鼎的形制來看,足應有三,僅能稱之為不規矩的仿古器物紋,硯堂圓腹處有幾處碰傷痕,硯邊留廓。硯池深凹,做直柱形一字式,池邊兩側作花式竹節淺浮雕。硯底挖空平整,兩側為牆足。硯背陰刻楷書,款:「用□四」、中行:「峕(時)嘉熙叁年六月十五日胡宅益軒置□(石?)」,左行:「十文足」。 藏硯界素以「有銘為貴」,不但可以從銘文、款識、印章中鑒古知人,欣賞篆刻,更可從中窺探其文化底蘊。一般說來,硯銘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讚硯、二是記事、三是抒懷。此硯整體造型簡潔,古拙大方,中規中矩,是宋代常見的抄手硯式。硯背刻款字體為宋體,嘉熙(1237-1240年)是宋理宗趙昀(1205-1264年)的第四個年號,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四年;「文」為宋代的貨幣單位,猶如 「枚」, 錢一枚稱一文, 南北朝以來即有此稱。從硯銘可看出藏家購得此硯的記時記事,也可由此判讀該硯的收藏年代。 明代陳繼儒(1558-1639)在《妮古錄》中論硯:「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中最相近傍,故鏡需秦漢,硯必唐宋。」宋代在藝術史上的發展具有時代性的特徵,造型樸素大方、好古博雅為其主要審美特色。長方形抄手硯為宋代硯式的主流,更為宋代文人的案上清玩,有著特殊的工藝和審美意涵。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3世紀或更早(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