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字石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風字石硯》(館藏編號112-00251)。整體造型樸實,石色青灰帶橙色,全硯殘留大面積的礦物斑紋和線條,局部也有黃鐵礦散佈於上。全硯左側約三分之一處有一明顯的切割痕,硯面中段、硯邊、硯背和硯尾處皆有鑿刻痕跡,硯邊和硯尾底部有部分殘缺。全硯作風字式,外形呈梯形,硯首平直,墨堂微凹且向硯首斜下呈斜坡狀,與安徽潛山彰法山宋墓出土的澄泥硯之墨堂相似,皆屬微凹。在湖北英山縣大屋脊田三郎夫婦墓出土的北宋風字陶硯,則與本硯形制相近,兩側硯邊平直,硯背微挖空成內凹弧形,無足。 在南宋的《端溪硯譜》中,有關風字硯的種類就分成平底風字、有腳風字、垂裙風字、古樣風字、琴足風字等五類,有足的風字硯可歸為有腳風字,箕形硯屬古樣風字,宋代開始盛行的抄手硯則視為垂裙風字。風字硯的前身為箕形硯,大約自中晚唐時期盛行,與箕形硯的不同在於其硯首漸趨平直,硯首窄,硯尾寬,首尾高度接近,硯堂與硯首的交接處則成轉折平整,兩側硯邊與硯首成稜角轉折,硯池和硯堂沒有明顯的區隔。本硯兩側硯邊因硯背微挖空內凹,成垂下扁平側壁,作「垂裙風字」硯式但已略具抄手硯之雛形。 硯台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漢代劉熙(生卒年不詳)在《釋名》中說明 「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闡明硯之功能。硯與文人的關係甚為緊密,明朝陳繼儒(1368-1644)在妮古錄中記述「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2世紀(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