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抄手式歙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抄手式歙硯》(館藏編號112-00250)。全硯作抄手式,穩重大方,石色黑中帶青,黃鐵礦散佈於硯邊、硯背與硯堂與硯池交界轉折處。硯首平直,硯堂向硯首斜下呈斜坡狀,交接處轉折平直,兩側硯邊為扁平側壁,硯背內收、挖空,硯邊與硯背未經仔細打磨,仍有明顯鑿刻痕跡與礦物原色,有入土痕跡。硯唇及硯邊、硯尾有多處刮痕,硯堂有橢圓形研磨痕跡。 在江蘇七子山五代吳越時期的墓葬中有出土與本硯形制相近的抄手石硯,抄手硯大約在五代時期問世,由風字硯發展而來,至宋代取代風字硯,為時人使用之大宗。抄手硯常見的形制為梯形外形,三邊平直,兩側邊自硯首至硯尾垂下扁平側壁,硯尾無欄且無足,硯背挖空,初期墨堂呈斜坡狀為主;發展至北宋後期,外形漸從梯形演變為長方形,墨堂漸趨平坦,硯池凹陷,與墨堂有明顯區隔。 歙硯因產於歙州而得名,其硯坑主要在今安徽省歙縣、祁門、江西省婺源縣,龍尾山(羅紋山)沿河一帶。歙硯的天然紋理與地質作用有關,主要可分為金星、金暈、羅紋、眉紋、魚子五大類,各類又可再細分一百多個品種,多樣的紋理搭配匠人的雕刻使歙硯產生詩情畫意的美感,令文人雅士鍾愛。北宋書法家米芾(1051-1107)在《硯史》中對歙硯盛讚道「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雲,貯水不涸,墨水于紙,鮮艷奪目,數十年後,光澤如初。」視歙硯為至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2世紀(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