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仿宋風字石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仿宋風字石硯》(館藏編號112-00249)。石色青黃,石材細膩,其上有黑色小斑點,似魚子式,整體無裝飾紋,造型簡潔大方,外型呈梯形,三邊平直,首尾等高,硯首平直,硯池內緣為圓弧,與兩側硯邊轉折成圓弧;硯面自硯堂向硯池斜下呈斜坡狀,硯堂與硯池無區隔,方便墨汁由後淌流至硯首,硯尾無欄;硯背平坦,無足,有一處明顯膠痕。 硯式演變的過程中,風字硯大約於唐代中後期由箕形硯發展而來,在五代十國時期達到高峰。風字硯的硯首從圓弧轉為平直,首尾高度從尾高首低漸趨一致,硯首與兩側硯邊成稜角轉折,墨堂多從硯尾直通硯首,與硯首的交接處為轉折平整,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時至宋代,風字硯的使用被抄手硯日漸取代。從硯台形制來看,此硯的製作推測是在風字硯逐漸朝抄手硯發展的過渡期,然與抄手硯硯底挖空的特徵不符,故仍定名為仿宋風字硯。 硯石之所以有不同形態的天然紋理,與其產地的地質環境息息相關。本硯硯石表面出現似歙硯之魚子紋的小黑點,也似點狀分布的金屬紋理,不論如何,都是不同成分的礦物於成岩階段經歷變質的化學作用,而形成結核石的天然紋理。各式斑紋以不同的細密程度出現在不同石色上,均各具風采,也可從不同的欣賞角度,看到各異其趣的美感。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3-14世紀(宋元)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