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字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風字端硯》(館藏編號112-00247),全硯古樸典雅,色紫如豬肝,硯面三邊起棱,硯堂微凹有使用痕跡。此硯兼具風字硯和抄手硯的特點,硯首微弧,與兩硯邊成稜角狀轉折;與硯尾漸趨等高,上窄下寬,成風字形。墨堂平坦,受墨處緩斜向下形成墨池,硯背斜凹,略具抄手式。硯底條紋狀的天然紋理顯然易見,應為端硯硯石主要特色之一。 風字硯於中晚唐時期問世,在硯式演變上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風字硯的前身為箕形硯,常見的形式為硯首圓弧,尾高首低,墨堂與硯首的交接處為轉折圓弧,以兩足居多。發展至風字硯,硯首漸趨平直,首尾高度接近,墨堂與硯首的交接處則成轉折平整,兩側硯邊與硯首成稜角轉折,雙足為主,但與箕形硯的共同點是除硯尾外,其餘三邊或起棱或有裝飾。時至唐末五代,風字硯逐漸朝抄手硯的硯式發展,墨堂漸趨平坦,硯底挖空,墨池陡降,抄手硯在宋代已是常見的硯台形式,今日市面上普遍可見的長方形硯台也是源於抄手硯。 端石主要成分為絹雲母與鐵,各坑洞的端石又摻雜了其他多種礦物成份,使得石質在物理上產生不同的硬度、色澤與紋理。這些特殊的色澤紋理稱為「石品花紋」,簡稱「石品」,可進一步分門別類,如「石眼」、「火捺」、「金銀線」、「冰紋」、「魚腦凍」、「蕉葉白」、「青花」、「天青」、「斑帶」、「黃龍」、「石榴仁」等,為端硯帶來豐富多樣的美感趣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2-13世紀(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