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魚子紋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蟬形雙足歙硯》(館藏編號112-00245)。從其硯石細節初步判斷,石色墨灰帶青,硯堂、硯池布滿墨綠色的斑點,有如魚子紋般特色,從而判定應非端石;又從形制上來看,硯台整體呈蟬形,蟬首作墨池,蟬身為堂,四周起邊作為翅肢。落潮處成弧狀,沿邊下挖硯堂與硯池,硯堂呈橢圓形,硯池較深;硯背作弧形底,硯首著地,有明顯磕碰痕跡,底部有兩乳丁狀足。蟬的型態清晰且敦厚簡約,整體線條流暢圓潤,雕琢精細。 蟬形硯是從唐代「箕形硯」、「風字硯」中逐漸演變而成的硯式,蟬形硯始見於唐代,盛於明代,常用於裝飾文人用具,是仿造自然界生物形態的創作。蟬與硯石青黑色澤相映襯,唯妙唯肖的融合硯石的材質特色,運用巧奪天工的技法來寄託人精神。蟬性情高潔,不食人間煙火,與中國文人追求的潔身自好、如蟬脫殼般尋找新生的願望相符。蟬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最早可見於新石器時代的古拙玉蟬,商周青銅器上也曾出現過蟬紋;《史記》中說「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代表高遠離塵俗的污穢,保存一己的清高品格;《淮南子.精神訓》亦云:「蟬蛻蛇解,游於太清。」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產於歙州而得名,其硯坑主要在今安徽省歙縣、祁門、江西省婺源縣,龍尾山沿河一帶。歙硯以其獨有的變幻多姿、美妙動人的天然紋理,質地堅潤不吸水,發墨如油不損毫的本質讓世人讚嘆;加上巧匠的精心雕飾,歷代文人墨客對其推崇備至,千百年來始終位居硯林之翹楚。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8世紀或更早(清前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