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星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從星端硯》(館藏編號112-00244)。此硯作長方形抄手式,端石色深有眼,質地細膩堅密,硯堂寬闊平整,硯池深廣飽滿,四邊有欄,三側為平整寬棱,硯尾則窄。硯背從尾端向硯首斜下,硯背有長短不一的圓柱十六枚,柱端中心各一眼象徵眾星,匠心獨運、清麗秀雅。硯的右側垂裙壁陰刻楷書:「雲卿三兄先生清玩」,款:「小弟陸紹景」。此硯硯體厚重,硯側邊牆高聳,展現出四平八穩的端莊氣勢。這類高台抄手硯,文人常以銘文鐫刻在硯的側面或底面上;硯背的圓柱為工匠雕刻時所特別保留的石眼金屬色澤。石眼是端硯獨有的特色,因不同礦物雜質產生大小色澤不一的紋理,產生猶如鳥獸眼睛般的珍貴花紋。 陸紹景,清代人(生卒年不詳),字念初,號研北,吳縣人,陸紹曾之弟。陸氏書法師從同鄉李福,為其入室弟子。從硯銘中亦可見陸紹景因尋得好硯,將此硯與友人雲卿先生共賞分享,以為文人間的美事。硯臺是古時文人的硯田,可琢可磨的特性,讓文人或題詠、或感懷、或記事、或寄託心志情思,作詩銘文鐫刻其上。文人嗜硯,不僅愛收藏,也愛賞玩,清代紀昀(字曉嵐,1724-1805)於《閱微草堂硯譜》中有硯銘記「余與石菴皆好藏硯,每互相贈遺,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幾樂,殆與後來之佳與。」 在諸多端石的石品紋路中,石眼的細部變化可謂最多:,明代文震亨(1585-1645)在《長物志》硯條記中述:「研(硯)以端溪為上,出廣東肇慶府,有新舊坑、上下巖之辨,石色深紫,襯手而潤,叩之清遠,有重暈青綠小鸚鵒眼者為貴。」可見石色紫且帶眼為貴。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世紀或更早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