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七星抄手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七星抄手端硯》(館藏編號112-00243)。此硯為長方形抄手硯,石色沉穩,是略帶赤色的紫端,為清後仿的從星硯式。硯面平坦,硯堂至硯池為緩斜坡狀,墨池畔一短柱與硯並非一體成形,是工匠另黏著固定。四邊有欄,三側為平整寬棱,硯尾較淺,整體形制端莊典樸。硯背從尾端向硯首曲面斜下,硯底內有長短不一的圓柱七枚,柱均無眼,寓意北斗七星,故名。硯的右側垂裙壁陰刻楷書硯銘:「潑墨淋漓,餘波四漾。一線屹然,金堤扞浪。緬想昌黎,百川手障」,款:「丁鴻陽」、陰刻篆書印「□元」。此硯銘出自清代紀昀(字曉嵐,1724-1805)之《盤谷硯》,《紀文達公遺集》卷13,載錄此硯銘為「月隄硯銘」。明晚期有丁鴻陽者,號衡岳,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吏部主選司主事,應與紀昀無涉。 抄手硯的出現可回溯至五代時期,其前身為風字硯。宋代硯式多樣,抄手硯為其主流,常見形制為梯形外形,三邊平直,硯尾作開口狀,無足,兩側邊自硯首至硯尾垂下扁平側壁,硯背非平底而為挖空,初期墨堂呈斜坡狀為主,然發展至北宋中後期,墨堂漸趨平坦,硯池陡降凹陷,硯邊明顯,硯形平整;而明代的抄手硯的硯面平整,硯底常刻意以圓柱保留端石特有的石眼,硯尾通常開放無欄。 而在硯上鐫刻銘文是古代文人很普遍的愛好。硯上鐫銘自唐代就已經出現,書法家褚遂良曾在一方硯臺上銘文:「潤比德,式以方繞,玉池注天潢永年,寶之斯為良」。從文字中道出了此硯之妙及對硯的喜愛之情。明、清兩代,上至帝王大臣,下至文人學士,喜好蓄硯鐫銘者甚眾。這些銘文內容不長,可詩可文,亦莊亦諧,寥寥數語卻意味深長。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8世紀或更早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