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老坑夔龍紋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老坑夔龍紋端硯》(館藏編號112-00242)。此硯器形為長方形,色蒼帶赤,以老坑端石為材。硯堂平坦,硯背一處磕碰凹痕。硯額浮雕夔龍拱璧圖,硯池兩側夔龍相望,璧中有結繩紋飾,寓意高潔長壽、吉祥平安。硯堂周圍三側精刻螭紋,硯尾為一較淺的邊欄,硯背為長方形內凹,四周起寬邊淺稜,淺刻「梁三用」款。硯臺質地細膩光滑,整體形制古樸大方,線條挺拔流暢,紋飾細緻,層次分明。惟硯堂上有兩處貼紙標籤,一為硯池下方黏貼昔日廣州市文物總店價目簽,上有名稱「老坑夔龍紋硯」及價格:(人民幣)2800;一為硯面右下方的火漆。 夔紋是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動物紋飾之一,寓意王權和權威,其紋圖案多樣,以動物側身形狀為雕刻意象,大多呈現巨首張口、長身卷尾、頭頂一角、身下一足之形。古有《龍經》曰:「夔龍為群龍之首,飲食有節,不遊濁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漢代許慎(生卒年不詳)《說文解字》記述:「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夔紋流行於商朝和西周的青銅器及玉器上,時至明清仍十分盛行。 硯堂周圍陽刻的螭紋,身軀修長靈活生動,尾部虯曲如卷雲,形似四腳蛇。螭紋興於戰國時期,有長壽、辟邪等吉祥寓意,多作玉璧紋飾。《說文》曰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或云無角曰螭。」清代朱駿聲(1788—1858)《說文通訓定聲》中指「螭」就是「龍子」,龍年幼未長成前的形態。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自廣東肇慶市。肇慶古稱端州,所產的硯台即稱「端硯」,自唐宋時即已開採制硯,迄今約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端石的主要成分為絹雲母與鐵,各坑洞摻雜了多種礦物成份,使得石質在物理上產生不同的硬度、色澤與紋理,各岩坑所產硯石特點各異,為端硯帶來豐富多樣的美感趣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8世紀(清)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